專訪莊太量:歐洲經濟復甦 英國留歐可期

「就如多數的政治、民粹議題都是時刻性,但經濟利益是長遠的,市民投票時總會以長遠經濟發展為依歸。」
英國即將舉行「脫歐公投」,目前支持和反對雙方爭持不下,然而若英國通過脫離歐盟,則意味自上世紀90年代建立的政治經濟聯盟、目前世界第一大經濟實體,將首次有成員國宣佈退出,勢必改變全球政經局勢。本社專訪香港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為明天的公投拆局。

世界融合大勢所趨

莊太量認為今次成事機會不大,「一般這種大決定都是由經濟利益支配民粹主義,就像蘇格蘭若選擇脫離英國,經濟上會遇到問題一樣。」他指出,這類獨立或脫離國際聯盟公投的基礎,是提出方確信己方擁有政經等各項優勢。他認為,目前英國經濟尚算繁榮,同時不想受歐盟難民問題拖累,因而選擇在英鎊獨立於歐元的情況下,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權。
莊太量分析,「脫歐公投」與英國人的民族性有關。「英國人是個驕傲的民族,不喜歡被人指揮,故此當年決定保留英鎊,放棄融合到歐元區。」但英國今日已非世界霸主,莊太量認為相互合作是無可厚非。「長遠來說,留在歐盟對英國經濟發展較好,雖然現在難免被歐盟內部問題拖累,但難保他朝英國亦需要歐盟的幫助。」
他指出,很多現時生效的經濟合作協議、借貸優惠或會隨「脫歐」而失去,屆時或對英國本土造成衝擊。「英國不同美國,美國幅員廣闊,自成市場;但英國若失去歐盟這個市場,對長遠經濟發展必然不好。」然而,他指英國還有後備方案,「可能她看中另一個出路——中國,目前英國與中國有很多合作,這有可能取代歐盟在政治、經濟可帶來的利益。」

經濟回穩 留歐可期

據5月民調顯示,英國選民就「留歐」和「脫歐」的支持率不相上下。莊太量認為,這是因為還有沉默的大多數並未發聲。「出來支持脫離的是 vocal minority(發聲的少數),這群人對社會很不滿,在媒體曝光率很高,但想維持現狀的人未必會高調談論此議題。」在僅餘的日子,莊太量估計這段期間的經濟數據如失業率、通脹率是主導公投結果的關鍵因素,「若經濟急轉直下,加深選民對現狀的不滿,會影響他們的取態。」環球經濟數據顯示,歐洲整體經濟回穩,英國經濟開始復甦,因此他預期英國將留在歐盟體制之內。
「現時全世界皆是開放,孤立自己其實百害而無一利。」然而,目前歐洲部分政黨正提出檢討自1995年起生效的《神根公約》,重設邊境管制,防止難民湧入,卻令20年來歐盟整合的努力付諸流水。莊太量認為,難民不一定是負資產,甚至可以促進經濟。「難民無可避免引發治安和穩定的問題,但亦能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為經濟發展,尤其是製造業,帶來好處。」英國已為發達國家,近年生育率越趨下行,外來人口能補其不足。不過,難民的文化水平、種族、宗教、價值觀等觀念始終與歐洲相異,莊太量表示融合尚需時間,但他相信只要配合適當的政策,難民問題可轉化成機會,而其中的關鍵是為新來難民提供工作機會,有效降低犯罪率。另一個影響公投結果的關鍵因素,則是首相卡梅倫最終會否因巴拿馬文件醜聞而被牽連下台。「卡梅倫是支持『留歐』的關鍵人物,若他下台,削弱支持『留歐』的聲音。因此他能否安全度過這次醜聞危機,也是『脫歐公投』的重要影響因素。」

長遠必以經濟發展為先

從歐洲各國的角度出發,她們亦憂慮若英國「脫歐」,其自身經濟發展亦受牽連。莊太量分析,倫敦是國際金融中心,英國「脫歐」或減低與歐洲各國的銀行往來,對歐洲金融業影響相當大,「英國始終有其角色,歐洲仍未能取替,即使法蘭克福亦難以取代。因此與貿易相比,歐洲各國更關注英國『脫歐』對自身金融業的影響。」至於歐元未來走勢,莊太量預期,若「脫歐」將降低雙邊市場使用英磅和歐元進行交易的數量,但未必影響匯價強弱。
莊太量相信,「脫歐公投」是一時興起的議題。「就如多數的政治、民粹議題都是時刻性,但經濟利益是長遠的,市民投票時總會以長遠經濟發展為依歸。」是次公投經歷長時間討論,莊太量指有助選民回歸理性。

對中國、香港影響有限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偶然。若英國成功「脫歐」,其他歐盟成員國會否仿效,最終促使歐盟瓦解?莊太量認為不大可能。「英國本身是島國,其他成員國則在同一個歐洲大陸之上,而且除德國、法國外,也沒有成員國擁有足夠實力脫離歐盟而獨立發展。」莊太量倒是關注國際的話語權,因若英國脫離歐盟,歐盟的地位將進一步降低,屆時最大得益者是美國。
至於英國「脫歐」會否對香港以至中國帶來影響,莊太量相信影響有限,「對香港最大影響可能只是簽證問題,因不少港人子女留學英國。港英貿易往來固然受到影響,但畢竟規模有限,實質變化不大。中國則是大市場兼大製造商,歐盟才是中國重視的市場,而非一個英國。」莊太量重申,英國「脫歐」只會大大降低自身的議價能力,實屬不智。
香港又能否從英國「脫歐」尋找發展機遇?莊太量認為並不容易,只因歐洲的目標不在香港,而在中國。「對歐洲來說,香港不是一個市場,而是進入中國的跳板,香港要明白自身角色所在,好好發揮『超級聯繫人』的作用。」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會刊《商薈》2016年6月號,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圖片:灼見名家;亞新社)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