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鄭月娥:發揮港深所長國家之需 擴大口岸經濟協同效益

特首林鄭月娥在第五份《施政報告》中提出不少規劃大計,同時也着手處理舊有社會問題。她在接受秦玥獨家專訪時表示,公屋會蓋得更快,之後分配給輪候冊的市民,並且即將通過「劏房」租務管制條例,保障房屋供應。

承接前文:〈專訪林鄭月娥:「雙城三圈」突破行政界線  強強聯手發揮「港深所長」〉

對於香港不少人觀望並質疑北部都會區背後牽涉的具體開支,林鄭月娥坦承,前期準備工作包括基建、開拓土地、收回魚塘等,但可以通過發債來解決資金問題,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作為一個發債的地方相當有優勢。她歡迎未來深圳購買特區政府綠色債券,同時表示深圳到香港發債需要獲得授權,香港會考慮做一些法律修訂,減免深圳方面稅務負擔。

對於《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的「雙城三圈」,林鄭也作了詳解。她特別指出,「雙城三圈」強調發揮協同效應,香港不會不考慮深圳發展規劃,並舉例說深圳希望在大鵬灣做休閒旅遊中心,那香港就沒有理由在大鵬灣對面做工業。

事實上,早前在6日下午舉行的《施政報告》記者會上,對於兩地備受關注的「沙嶺超級殯葬城」項目,林鄭透露規模將大為縮水,只保留骨灰安置場所,不興建殯儀館及火葬場。

本次專訪中,林鄭月娥對創科談得頗多,特別提及定位於科技創新中心和高端科創服務業的新田科技城發展規劃。

「深圳河以北有福田、羅湖,深圳河以南以後將會有個新田科技城,它比落馬洲河套區要大兩倍,加上落馬洲河套區我們有240公頃,深圳有300公頃,強強聯手,我們有540公頃可以做創科和先進製造業,這樣東西我想其他地方應該都很羨慕。」林鄭月娥說。

她透露,新田科技城未來可能會在醫療領域發力,瞄準「內循環」需求。

「無論是醫療器械或者是藥物,香港都可以做一些,打造一個先進的製造業中心。如果成功了要大規模生產,那可以在深圳做,甚至可以在東莞、佛山生產,然後在內循環那裏回應市場的需求。」

港深加強合作  發揮協同效益

對於深港合作,境外一些媒體炒作所謂「香港配合深圳發展」、「破壞一國兩制」、「邊境模糊化」等,林鄭月娥在訪問中亦一併予以澄清。

「無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好,或是深圳下一階段的改革開放也好,都是我們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而不是要破壞一國兩制,所以儘管我們在經濟上融合,在創新科技裏面緊密合作,但也都是要用兩套不同的制度。」

對於《施政報告》「遠水解不了近渴」的質疑,特別是香港市民的「切膚之痛」──房屋問題,林鄭月娥也予以回應,她說,這一屆政府蓋的樓已經比上一屆政府多了一半,有接近10萬個單位已經建好,接下來的十年,已經找到一些地可以再多蓋30多萬個單位。

她同時透露,香港立法會下周將審議《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草案》,以落實劏房租務管制,限制劏房業主無理加租。

立法會下周將審議落實劏房租務管制。(Shutterstock)
立法會下周將審議落實劏房租務管制。(Shutterstock)

以下續為專訪文字實錄──

擴大雙城三圈 加強緊密互動

秦:那麼是否可以說,您作為行政長官上任後也一直在思考新界北的發展、還是這一年您有的新想法?

林鄭:這不只是行政長官時期(的想法)。事實上今天在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中的300平方公里內,已經有兩個現存的新市鎮,譬如元朗、天水圍已經是有大批市民居住的新市鎮。而上水、粉嶺也是有不少人居住的新市鎮,另外也有六個是正在規劃的發展區,譬如古洞、洪水橋、有元朗南、新界北、有文錦渡走廊、還有新田、落馬洲走廊,所以北部都會區的概念是將這些(新市鎮和發展區)整合起來,不再是一個一個地個別發展。

把它們整合起來,然後看看它們的聯繫可以如何加強。比如我們提出了五個鐵路項目,該如何面向大灣區、面向深圳?所以有一條港深西部鐵路是由香港的洪水橋去到深圳的前海,也將我們的東鐵線延伸到新的深圳羅湖站。所以這是一個整合的大策略,而不是香港從來沒有在北區做過工作。我們在北區做過很多工作,不過這一次是個更加整全、更加有策略性、更加面向深圳以及希望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發展策略。

秦:對於深圳來說,這次香港提出的北部都會區確實引起了很多市民的熱議,也感受到了香港的變化之快。因為去年還在熱議落馬洲地區,但今年一下子從「兩灣一河」到「雙城三圈」,還提到了這是一個「跨越行政界線」的策略,「跨越行政界線」這個概念也很大膽。

林鄭:早前我接受訪問的時候,我也提出我們和深圳的合作需要有「四新」的精神。其中一個「新」是空間要拓新,不要再用一個行政的界線去分割香港和深圳。我們也要看深圳河以北的深圳究竟正聚焦發展什麼,香港這邊是不是也可以做一些(讓)大家有協同效益(的事情)。

譬如深圳的大鵬灣,深圳市委書記總是希望在那邊發展一個國際休閒旅遊中心,那我們沒理由在大鵬灣對面的香港這邊做工業,所以這次就是用「雙城三圈」的策略,前海擴區之後肯定是做現代服務業這樣的優勢產業,所以(對面)香港的洪水橋/廈村、流浮山,也應該發展現代服務業。

所以在「雙城三圈」的概念裏面,由西至東,西邊因為有前海擴區、香港還有地可以發展的洪水橋/廈村、流浮山,現在就打造一個優質發展圈。然後來到中間一帶就很密集了,因為差不多所有的深港口岸都在中間,由皇崗到我們的落馬洲到羅湖到香園圍,這一帶是很緊密的,所以這個圈就應該是緊密互動圈。

互動的地方是什麼呢?可以是創新科技,剛剛說了,已經是「一區兩園」了,深圳河以北有福田、羅湖,深圳河以南以後將會有個新田科技城,它比落馬洲河套區要大兩倍,加上落馬洲河套區我們有240公頃,深圳有300公頃,強強聯手,我們有540公頃可以做創科和先進製造業,我想其他地方應該都很羨慕。

去到東邊剛才所說的大鵬灣,大鵬灣真的很美麗,在香港這邊有個印洲塘,有個世界級的地質公園,那這個區域我們不要做那麼多的大型發展,這裏應該是一個生態旅遊康樂圈。

林鄭月娥表示,印洲塘區域(圖)是一個世界級的地質公園,那個區域應該發展成生態旅遊康樂圈。(Shutterstock)
林鄭月娥表示,印洲塘區域(圖)是一個世界級的地質公園,那個區域應該發展成生態旅遊康樂圈。(Shutterstock)

所以這個概念就是深港空間上要拓新,觀念上要更新,這些政策要創新,接着就要想和深圳在機制上怎麼可以革新。大家各有各要做的,繼續用深港之間的這些工作專班、每一個項目去逐步實現,或者說更高層次上有個策略性的對接機制,我希望稍後親自去深圳同深圳市領導再詳細地談。

跨越行政界線 發展口岸經濟

秦:不過說到跨越行政界線,香港有人擔心未來深港同城化、邊境模糊化,您怎麼看這種說法?

林鄭:肯定不會的。因為如果妳記得,無論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綱要、還是國家主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都是說要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無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也好,或是深圳下一階段的改革開放也好,都是我們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而不是要破壞一國兩制,所以儘管我們在經濟上融合,在創新科技裏面緊密合作,但也都是要用兩套不同的制度。

譬如我們會繼續使用普通法,我們會繼續用中英文兩種法定語言,我們會繼續透過我們的國際聯繫、來吸引更多的海外科學家回來落戶香港,我們繼續在金融方面保持一個開放的資本市場,這些一定不會被模糊化的,因為模糊掉就沒有優勢了。

秦:那麼說到深港邊境地區,香港的北部都會區跟深圳的口岸經濟帶如何銜接?

林鄭:這個一直在說的深港口岸經濟帶概念就是沿着深圳河的兩岸,因為我們在這個位置是很獨特的,我們由西到東有七個陸路口岸,由於歷史原因,我們近口岸的地方沒有什麼發展,因為以前是禁區,而深圳近口岸的地方高度發展,因為深圳的發展是向南的。

所以我們曾經有一段時間談過,比如可以透過重建口岸,像是皇崗口岸重建那樣來提升口岸、優化口岸來騰出一些地方去發展一些經濟產業,特別是在深圳那邊。現在香港這邊的北部都會區發展是一個大的策略,包含了深港口岸經濟帶。因為香港這邊有很大一塊腹地是沒有發展的,深圳可能沒有了,因為都發展完了,但我們這邊還有很大一塊腹地,比如流浮山、洪水橋/廈村、馬草壟,以前都是類似於魚塘等沒開發的地方。

從香港未來發展來看,我們要擴大腹地,不能只停留在那條口岸的經濟帶,如果不是的話它不就變成孤島了:在口岸帶有些業務,但是後面仍然是一片郊野。必須要擴大腹地,所以從香港這邊看,北部都會區將是一個大的300平方公里的區域,但當中一個很核心的肯定是這一條口岸經濟帶。

秦:您在記者會答問的時候提到對香港跟深圳的合作充滿信心,因為兩地有非常好的基礎,您也提到從沒有試過在一本《施政報告》中如此多次數提到深圳與深港合作,就着北部都會區未來發展,您希望深圳如何支持香港的建設?是不是從規劃階段開始就需要深圳方面積極參與、共同規劃?如果是「一盤生意」的話,深圳在新的北部都會區會有什麼機遇?

林鄭:我們時常說深港合作都是希望互利共贏的,希望大家的互補性強,像是深港的創科合作就很明顯,落馬洲河套區的創科園還需要三年才能落成,所以深圳就說,你們可以先過來用着我們的創科區,所以香港科技園有限公司簽了約,進去福田區,做現在在香港白石角科學園所做的事情。所以未來深圳對於香港的北部都會區發展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是比鄰。

同樣在創科,我們的新田科技城會有更多的原創性的科研,也會在河套區裏面有個專做生命科學以及創新醫療的平台,深圳可以支持我們這個平台,深圳也可以有一些初創公司或者研發人員進入這個平台。

香港科技園將會走進福田區,做現在白石角科學園所做的事情。(Shutterstock)
香港科技園將會走進福田區,做現在白石角科學園所做的事情。(Shutterstock)

港深兩地跨境合作 修法發債籌措資金

另外在基建的聯繫方面,肯定是需要港深合作的,譬如港深西部鐵路,究竟我們由洪水橋過了後海灣再去到前海,在哪裏「上岸」?站應該設在哪?這都需要兩地一起來談。

我們說將東線延伸至羅湖實施「一地兩檢」,那要深圳同意在羅湖蓋一個新的大樓給香港口岸區(運作)。再說到文錦渡,深圳市市長希望文錦渡最好不要做鮮活貨物的通道,因為那裏比較多住宅。因為文錦渡沒有住宅,香港這邊感受不到(鮮活運輸的)影響。但是現在不是了,文錦渡走廊我也想利用起來做商住用途,如果用來做商住用途,那就最好不要在每天早上4、5點鐘由很多貨車運着新鮮豬等鮮活貨物過來。所以我們這次提出,我相信深圳一定也很歡迎,就是將鮮活貨物的通道搬到東面的蓮塘香園圍。

要講的話我可以講個不停,所以差不多每一個項目都是要和深圳坐下來談。還有一樣很重要,因為深圳馬上要來香港發債,深圳獲得授權、可以作為市政府來發債,我們很歡迎,我們也會為深圳市政府發債做一些法律修訂,讓(深圳市政府)在稅務方面不需要有一個額外的負擔。

香港現在很多人在問,這個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要用很多錢的喔,要前期基建、開拓土地、收回魚塘等,這需要多少錢?我會說,我們會發債,因為後期我收到錢,我賣了地或者蓋好了樓,我就會收錢。既然深圳是我們的合作夥伴,它也可以來買我們的債、表示支持這個北部都會區或者港深合作,買特區政府發的綠色債券,這肯定是一個很大的支持。當然深圳也可以繼續為這個深港口岸經濟帶來發一些債、支持它未來的發展。那香港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作為一個發債的地方,是相當有優勢的。

秦:您剛剛提到北部都會區會有一個新田科技城,定位在科技創新中心和高端科創服務業,新田科技城未來如何規劃?如何與落馬洲河套地區錯位發展?

林鄭:其實(河套區和新田科技城)是一致發展的,不過不夠大。因為落馬洲河套區只有87公頃,都不夠一個平方公里。而且落馬洲河套區是怎麼出現的呢?其實是因為拉直了深圳河,所以它周邊仍然是魚塘、濕地那些。以前沒有那種思維說要整全來看,所以我們說只有一個87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區,如果只是就做一個創新科技園,其實也不算小,因為落馬洲河套區建好之後的樓面面積可能都大過香港白石角科學園兩到三倍。

但是如果我們有這個願景:香港要把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做大、做強的話,那我們真的不夠地。所以在這個整全的思維之下,我們就審視一下在河套區隔壁有沒有地可以利用。那我們發覺,起碼有兩個大的空間:一個就是我們的落馬洲口岸。因為剛剛我們已經說了它已經搬去了皇崗,兩、三年後(搬完的口岸)騰出來的地方大概有22公頃。

林鄭月娥認為,既然深圳是我們的合作夥伴,可以來買港府債券,表示支持這個北部都會區。(亞新社)
林鄭月娥認為,既然深圳是我們的合作夥伴,可以來買港府債券,表示支持這個北部都會區。(亞新社)

尖端先進科技製程 引落戶新田科技城

另一塊地就是再往南邊一點點有一個叫新田的地方,都是一些棕地、農地,我們把這一塊地方也放入科技發展。所以現在總數包括新田畫出來的創科地,落馬洲口岸搬了之後的地,還有落馬洲河套地區,我們總共有240公頃,那就跟深圳相似了,深圳大概有300公頃左右,所以兩個加起來可以達致我剛剛說的強強聯手來做。

但是新田科技城的內涵跟現在相比會有點不同。現在我們比較重視一些原創性的研發或者一些初創的公司,但是我們沒有製造業。早前我們經常說創科,就是在香港做研發,在深圳製造,然後在香港做集資上市。

但其實在製造業那裏還可以細分的。製造有所謂1至10、10至100、100到10000。我們覺得既然0到1我們在做,就是原創性的研發在我們這裏,那麼1至10我們也應該爭取去做,也就是一些比較尖端、先進、由智能推動的創造,直接動手做一些東西出來。

無論是醫療器械或者是藥物,香港都可以做一些,打造一個先進的製造業中心。如果成功了要大規模生產,那可以在深圳做,甚至可以在東莞、佛山生產,然後在內循環那裏回應市場的需求。

所以新田科技城因為多了150公頃那麼多,就可以吸引一些做先進製造業的公司在這裏落戶,譬如國際上有很多大的藥廠,為什麼香港不可以做一些藥或者做一些疫苗的生產呢?

所以我們有了這個土地的供應,就可以去吸引這一類型的公司落戶到香港;也包括現有的一些科技水準很強、落戶在深圳做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大公司也都可以落戶到香港。

發放津貼提案修例 協助市民暫渡難關

秦:最後想請教一下您,有一些香港市民認為這次《施政報告》着眼長遠未來,是一個規劃20年、30年的北部都會區的藍圖,剛剛您又提到白石,因為《施政報告》說到在那附近要建一個地鐵站,結果這幾天樓價又升了不少,加上當下劏房、籠屋這些問題,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在短期規劃方面,如何迫切解決市民所需?

林鄭:不是的。我們這一屆政府從一開始就將房屋政策擺得很重的。所以在未來十年的長遠房屋策略方面,大概是需要30萬1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分配給輪候人士,包括剛才說的居住環境比較差的家庭。這些我們已經到位了,不過要建得快。當然建樓不是明天就能建得起來的。

我們這一屆政府蓋的樓已經比上一屆政府多了一半,有接近10萬個單位已經建好。接下來的十年,我們已經找到一些地,可以再多蓋30多萬個單位。

但我在《施政報告》提到我們要蓋得更加快,讓我們可以配這些房屋給輪候冊的市民,讓他們可以早點入住。對於暫時沒有被分配到公屋的人士,我們這一屆政府也是突破了思維,向他們發一些現金津貼,以減輕他們的租金負擔。我們由上個月開始就已經發放現金津貼給輪候公屋超過三年以上的合資格家庭,現在已經有五萬戶已經拿到了現金津貼,以後也會繼續發放,每個月都會發,直到他們獲分配公屋為止。

如果是正在住劏房的市民,他們擔心被業主無理加租,那麼我們下周就會通過一個條例就是「劏房」租務管制條例(即《2021年業主與租客(綜合)(修訂)條例草案》)。

所以不要有個印像是我們只做長遠,沒有做短期。我們從沒停過去做短、中、長期(的工作)。不過要持續供應房屋,不能不想得長遠,我只想着五年、十年,後面沒有(規劃)的話,那該怎麼辦呢?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專訪二之二

專訪林鄭月娥:「雙城三圈」突破行政界線  強強聯手發揮「港深所長」(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