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曹仁超:思考要國際化,做事要本土化

對於近年興起的本土文化,曹仁超覺得並無不妥。「但要謹記,思考要global,做事要local。香港年輕一代若想成為企業家或投資專家,這是必須要有的邏輯思維,否則只搞本土的話,很大機會連自己都養不起。」

2014年10月,美國聯儲局一如市場預期宣布結束買債,意味第三輪量化寬鬆計劃正式畫上句號。市場預期聯儲局或於本年下半年宣布加息,正密切留意局方的取態。另一方面,中國月前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國際間視之為中方對由美國主導的、排拒中國在外的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係協定(TPP)的抗衡。作為中西橋樑的香港,面對中美角力,往往首當其衝。如何善用橋樑作用的歷史優勢、資訊發達的現代特色,相信是香港投資者最關心的事項。香港最權威的投資評論家之一、財經專欄作家曹仁超接受本社訪問,訪問一開始,他就為整個對話定下基調:「如果你問我,我會很老實說,自己對未來的經濟發展是相當悲觀的。」

香港一向是中西方的橋樑

他形容,香港始終是一個海島式經濟。「任何地方發生任何事,都會影響到香港。香港人可以做的只有自求多福,開拓中國的市場,協助中國企業走出去。這個橋樑角色在過去百多年都沒有改變。」但時移世易,改變是配合時代需求。「最好的當然是經濟可以轉型,由過份依賴金融、房地產,進入所謂innovation(創新)的時代,亦即80年代美國的發展。」

說到香港與中國之間的矛盾,曹仁超認為,香港最大的價值在於橋樑作用。「你認同其政治制度與否是一回事,做生意是另一回事。Business is business,香港過去170年都是中西方的橋樑,以前是帶領外國人認識和投資中國,香港人自己也投資中國;時至今日中國富起來了,就反過來:我們應該帶內地人去認識和投資世界。以前是走進來,現在是走出去,我們一向都是橋樑。」

本土文化並無不妥

對於近年興起的本土文化,曹仁超覺得並無不妥。「但要謹記,思考要 global(國際化),做事要local(本土化)。李嘉誠的生意遍及世界各地,但根仍在香港。這個是所有香港年輕一代若想成為企業家或投資專家,必須要有的邏輯思維,否則只搞本土的話,很大機會連自己都養不起。」他認為香港的市場不夠大:「阿里巴巴為何會成功?因為有13億人口的市場,背後只要有10%支持就成功了;香港只有700萬人口,10%的支持能做什麼?」

以購物網為例,Amazon.com 和 eBay 都是耳熟能詳的成功例子,曹仁超指出,龐大的消費群是它們成功的原因:「美國人口3億,同時全球起碼有另外3億人懂英文,加起來是超過6億的消費群。而且外面的3億人大都屬於高端消費者,當你有6億高端消費群時,有什麼不能做?」近年阿里巴巴的崛起,受益的則是國內龐大的市場。「大陸有13億人,就算不靠英文都可以。」他指出,日本購物網難以發展,是由於日文的排他性,買家不會因為一件貨物而去學習日文。

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悲觀

然而,曹仁超直言對中國未來的發展不太樂觀。「中國過去30年的增長期,靠的主要是低工資、低土地成本,做的是低增值的產品,現在開始失去這些優勢了。」由1978年中國宣布改革開放,直到2007年,中國經歷整整30年的繁榮期。「在這30年,除非你很不濟,否則在回大陸發展的那批人當中,十之七、八都發了財,因為當時正處於高增長時期。」根據長波理論(K-waves或Kondratiev waves),經濟周期約以50至60年為一循環,分為經濟發展上揚的 A階段和下降的 B階段。而按照這理論,中國現正處於第五個長波的轉折點,正要進入B階段。經過30年的增長期,中國低成本的環境開始消失,世界工廠一說已不合時宜。

一談到世界工廠,曹仁超立即表示質疑:「為什麼中國要做世界工廠呢?我們要承認所謂世界工廠是完全建立在 value-added(產品加工)之上,沒有創新、沒有品牌。例如蘋果手機,我們只是負責裝嵌的部分,當中毫無技術貢獻,沒有參與軟件開發、設計,甚至市場行銷。手機賣6000元,生產成本只大約800元,七除八扣之下,工廠每賣一部手機只賺40元,但同時蘋果每賣一部就賺4000元。以前朱鎔基總理說過,要買一架波音747飛機,要賣2000萬對運動鞋。Innovation(創新)才是最重要。」

國內品牌在國際間聲譽乏善足陳,時而捲入涉嫌抄襲版權和品質差劣的醜聞。2004年6月28日李寧(2331)於香港上市,並因創辦人李寧於2008北京奧運擔當最後一棒的火炬手,起飛點燃聖火而聲名大噪,更一度計劃於2018年成為世界第五大體育用品品牌,唯兩年前公司陷入經濟困境,至今未能走出陰霾。曹仁超並不諱言:「李寧品牌直至今日,不要說去外國,就連港澳台都未去到。由大陸品牌一路發展成為國際品牌,不可能是因為你運動員的身份,而是你的品牌比其他名牌有何優點。讓我選擇,我也會穿Nike、Adidas。」

中國經歷30多年的改革開放,至今仍有企業因各種因素未能進入內地市場,美國科技巨擘 Google 就是一個例子。「現在只是限制外國資本進來公平競爭,中國企業背後並無一支專業的團隊,去將一間公司的技術層次提升。因此對我來說,短線炒賣是沒問題,但長線來說我不相信他會好。」曹仁超強調,缺乏創新是中國大部分企業最大的悲哀:「中國由以往靠價廉物美去爭奪市場,到今日要用品牌去爭奪,成不成功?到目前為止,我給不了答案。作為中國人,當然希望會成功;但作為分析員,最重要是 show me the money,給我成功例子。」他欣賞南韓在這方面的成績,「至少三星可以打低索尼,威脅蘋果;至少韓國明星跳舞,能傳遍國際——對方有 innovation(創新)。」

怪獸家長式保護國企

30年經濟高速增長過後,中國於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拖累,經濟一度下滑,中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推出大規模救市措施,曹仁超認為是多餘的。「中國政府正正扮演着怪獸家長的角色,用4萬億人民幣刺激經濟措施去救一些不該救的國企。那些國企高層尸位素餐,一路走來純粹靠政策去贏,到輸了卻得巨額資金救援。」他形容,由2008年開始,中國經濟就出現劣幣淘汰良幣、劣公司淘汰良公司的情況。

「資本主義的定義就是:成功上天堂,失敗落地獄。這是懲罰,是共產主義所沒有的。經營效率不行的就應該讓他倒閉,不應學日本養那麼多僵屍企業。實際上,中國這六、七年以來,培養的不只是僵屍,而是巨無霸、吸血王,我見到的只是資源錯配。」從經濟學來說,公司若缺乏競爭力,讓他倒閉之後,市場反而可以促進效率,否則會令其他公司失去了應有的資源和生存空間。

曹仁超認為,香港的年輕人同樣缺乏生存空間。「地產霸權將香港資源都佔據着,當租金連我們都覺得貴的時候,年輕人如何創業?」下文曹sir 將會繼續跟我們討論香港的經濟轉型,他直言:「當整個社會都向房地產看時,如何會有創新?而造成這個現象,香港政府難辭其咎。」

曹仁超介紹:

原名曹志明,長期任職《信報》,主管投資分析部。每周一至周六於《信報》撰寫「投資者日記」逾30年,是該報最受歡迎的作者之一,亦是香港其中一位最權威的投資評論家。先後擔任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首席顧問,現為中國高增長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1974年前,曹氏在金融投資公司任職投資顧問,從事證券分析。近年出任多項公職,包括證監會投資者教育諮詢委員會成員、香港大學學生會投資學會諮詢委員、香港科技大學財務學系學生會諮詢委員、嶺南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諮詢委員、香港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財務投資文憑課程諮詢委員等。出版暢銷書籍包括《論勢》、《論戰》、《論性》、《非富不可:給年輕人的投資忠告》等多冊。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