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國學者傅高義撰寫的《鄧小平時代》,於2013年鄧小平南巡21周年推出,在內地發行超過80萬冊,遠較於美國2萬多冊的銷售量高。被稱為亞洲通的傅高義,對中國的認識之深,已在前兩篇文章〈鄧、習兩「平」的比較〉及〈鄧小平對香港的設想有落差〉有過深入的探討。
不過,原來早在他於中國聲名大噪之前,他已是著名的日本專家,其巔峰之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於1979出版,在美國賣出超過10萬冊,在日本的銷售量更達70萬冊,高踞暢銷榜首長達數周。該書對戰後日本的迅速崛起以及其對美國的挑戰進行深入分析,對美、日及東亞各國的政界、學術界及社會輿論均產生深遠的影響。
傅高義笑言,這兩部代表作最初撰寫時的目標讀者,其實是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卻意外地分別在中國和日本暢銷。這反映兩國讀者,對這個來自哈佛的外國人眼中自己國家的模樣,感到相當好奇。作為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對中日兩國有多年的研究,以及深厚的人脈,這並不奇怪。現年85歲的傅高義仍在構思一部關於中日關係,並以中日讀者為對象的著作。在這部巨著完成之前,先了解他對今日中日關係的看法。
記憶猶新的APEC合照
去年11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於北京召開會議,傅高義曾在會議前說過,希望中日關係於此後會變得更好。然而,在當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合照上,習近平板起臉孔,安倍亦顯得相當尷尬,這意味着什麼?「他們都要注意自己國家的民眾反應,因為中國人對日本有相當大的成見,所以習近平不能展現笑容。這在日本也是一樣,多數日本民眾對中國並無特別好感。故此即使他們身在同一場合、同一張照片中,始終仍是分別面對自己的國民。」
傅高義認為,這是一種特別的民族主義。「自二戰以來,中國人受了很多苦,尤其是在日本人手上,而現在他們選擇以更強烈的態度審視日本這個國家及曾經發生過的事。我認為這是現在的情況。」儘管如此,他並不悲觀:「至少他們的見面,是這幾年來、如此高層級官員中的第一次,對社會上更多的人來說是一個訊息,說明可以開始慢慢恢復兩國的關係。」確實,中國已宣布,負責防災工作的民政部部長李立國或會出席3月中在日本仙台市舉行的聯合國國際防災會議,屆時將與日本防災相山谷惠理子進行會談,若能成事,將是自2012年發生日本釣魚台國有化事件後,首次中日部長級官員會面。
地緣政治衝突顯現於邊界糾紛
「我認為長遠要解決的是歷史問題,中國覺得自1894-95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主導了東亞的一切,而現在中國崛起了,也就開始擔當區內一個更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日本人發現中國經濟已超越日本,知道將要面對一個在軍事上、經濟上都更強大的中國,他們想知道會否反過來被中國主導。」中日的地緣政治日趨崩緊,不少學者早已預測衝突的發生。「不幸地,這個情況在釣魚台(尖閣諸島)問題上顯露無遺。我認為問題不在於這些島上,而實則上標誌着整個邊界衝突關係。」
衝突會否演變成戰爭?這是不少人的問題,以傅高義對兩個國家的認識,他卻指出機會很小:「因為現在的人努力制止衝突,小心地不讓意外發生,兩邊都有出力。他們知道衝突並非國家利益之所在,因此情況惡化的機會很小。」他相信只有共同合作,才能創出新局面:「中日應在環境、國際貿易和經濟發展上下工夫,這些可成為兩國討論和合作的開端。」
日本經濟差卻有舒適生活
日本經濟低迷已非朝夕,自2012年安倍內閣執政以來實施的安倍經濟學亦未如理想。據中大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研究教授廖柏偉表示,日本由1990年因財赤而開始發行國債,國債累積至今佔GDP 250%,而在20年間,財政赤字亦累積至GDP的180%,令人覺得日本的經濟沒有前景。「我認為日本的問題始終在於每年都在惡化的財政赤字,經濟學指出,只加稅的話整個經濟將會緊縮,政府收入下降得更快,解決不到問題。因此他們採用了經濟學家的建議,想帶起通脹,令經濟增長,然後才加稅,目的是令日本經濟可以順利過渡。這樣的政策不會令經濟大增長,但也不會向下。」
不過,傅高義認為經濟狀況和生活素質並沒有必然的關係。「多數人要注意的是,即使日本經濟難以有大增長,但仍是個很舒適的地方。日本社會是很好的,報紙說日本失敗,但在我看來,作為一個投資者,你不會投資在日本,因為資產難以增值;但如果你的問題是在哪裏生活,答案會是Yes。」根據諮詢機構美世發布的2015年全球生活質素指數排名,東京、神戶及橫濱分別排名第44、47及48,而香港排第70,中國內地則以上海第101名為首。「如果你問很多在中國的人:中國如何?他們會說一片繁榮;但若問:想子女住在哪裏?他們會回答香港、歐美。在日本,你問:日本如何?他們會說很糟;但問他們:想子女住在哪裏?他們會答:當然是日本!」傅高義深信,這正是日本社會成功的地方。「如果你從一個廣闊一點的角度看,日本的表現是相當好的。」
「失去的十年」並非事實全部
對於外界一直形容日本自九十年代資產泡沫爆破後的經濟低迷為「失去的十年」(Lost Decade),甚至是二十年(Lost Decades),傅高義不以為然:「我不認為日本真的有『失去的十年』,至少不是事實的全部,這只是從財政報告那幾張紙的角度去看。我的兒子Steven Vogel是柏克萊加州大學教授,也是日本專家,他寫的幾本書講述了日本企業在這幾十年中的努力。事實上它們即使在市場瀕臨崩潰之際,仍能保持出口增長,這是值得留意的。形容日本失去十年的人看不到,日本在這幾十年中有多大的改變。」
傅高義不認為日本經濟蕭條,只是由世界舞台走下來:「日本只是對自身於環球經濟中的位置進行調整,由世界第二變成第三。有一天或許其他國家亦會超越日本,但就如歐洲現在對世界來說,沒有從前那麼重要,但仍可擁有一個相當好的生活模式,這就是日本今日的情況。」
《美日安保條約》對中國有利
話雖如此,國際關係往往是相對的。中國經濟崛起,軍費開支由2011年開始每年增加超過10%,單單在2014年便增撥8,082億人民幣,此消彼長,日本方面難免憂慮。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於3月4日更因應中國國防開支增長,提出日本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外交、國防基礎」,並要「徹底鞏固日美同盟」。「當然有人擔心現在是圍堵中國,但我認為那是不準確的,實際上是為了穩定。只要中國在國際間擔當一個更有建設性的角色,便沒理由怕《美日安保條約》。但如果北韓或者中國,誰都好,想做一些奇怪的事,攻擊日本,那我們(美國)便會保護日本。那是保持地區穩定的方法,亦能減少日本對軍事的依賴。」故此,他認為美日同盟對中國亦有好處。「沒有這條約,日本會投資更多於軍事,意味着區內局勢將變得更不可預測。」
中國怕被圍堵是歷史造成
從清末至今,中國被列強欺凌逾一個世紀,富國和強兵是中國幾代人的願望,軍事實力是他們最大的依靠。近日,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在人大開幕前的記者會上表示:「不會忘記落後就要挨打這個歷史教訓」,當為一例。傅高義認為中國領導人的想法很大程度受到歷史的影響:「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國很擔心會被攻擊,那時比較弱。1979年當鄧小平攻打越南,他很擔心蘇聯和越南會嘗試圍堵中國;今日中國則擔心美國會嘗試圍堵中國,但我認為這樣理解美國並不準確。其實很多中國領導人都明白,只是不自禁地憂慮起來。」
傅高義希望中日友好,並認為應撰寫一部客觀解釋中日相關歷史的著作。像傅高義這樣對中國和日本社會均有過開拓性研究、兼通中文和日文的學者,在當代英語學術界少之又少。因此筆者對他的新作可謂引頸以待,雖說他期望兩、三年可以完成,但筆者還望這位耄耋老人為學術貢獻之餘,還要多多注意身體安康。
個人簡介
傅高義(Ezra F. Vogel)(1930-),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榮休教授,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前主任,精通日文與中文。1958 年獲哈佛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1967 年任哈佛大學教授。1969 年出版其第一部中國專著《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廣東》(Canton Under Communism);二十年後,出版了第二部專著《先走一步:改革開放中的廣東》(One Step Ahead in China: Guangdong Under Reform),被認為是了解中國及其改革開放的重要著作。1979 年他關於日本經濟崛起的著作《日本第一:對美國的教訓》(Japan as Number One: Lessons for America)作為學術暢銷書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