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公營醫療系統受惠於政府公帑補貼,一直都以親民價格提供高素質服務,亦因此成為基層市民求醫和做手術的不二之選。
不過,近年社會對公營醫療體系需求日增,體系醫護人員不足,工作量大更是瀕臨壓力爆煲邊緣。社會上的主流意見是,既然本港無法吸引私家醫護人員進入公營體系服務,引入境外醫生作紓緩,不失為解決燃眉之急的可行辦法。但各界對是否免試、免實習,以至引入哪些地方的醫生都沒有強烈意見,只是希望業界能從專業角度協調出一個彼此能接受的處理方法。但事與願違,早前醫委會面對四個大眾可以接受的引進境外醫生作為生力軍的方案,全部否決。
排他保護主義作祟
既然解決公營醫院醫生不足的方案已為社會大眾接受,為什麼反而業界對引入境外醫生有如許多樣化的擔憂?一言以蔽之,就是排他保護主義作祟。業界的公開論述當然迴避觸及這重點,反而糾纏在某些次核心問題如下。
首先,最多業界擔憂海外醫生素質參差,一刀切免考試和實習,會令現時的高素質服務難以維持。其實,已經有不少論者提出由當局與醫學界聯手制訂一張名單,規定只有由知名醫學院畢業的海外醫生,才可豁免考試或實習在港有限度執業,名單以外的則須先通過考試或實習,測試是否達到本港要求的水平,確保醫生素質。
其次,有人擔憂落實引入海外醫生後,會有大量非本地醫生湧入市場,甚至扼殺本地醫生的生計。誠然,當局可嘗試從執業資格設限,規定海外醫生只能在公營醫療體系工作,並就工作年期訂立一個業界認可的時間,這既可增加公營醫院醫生數目,紓緩人手不足的根本問題,又可確保本地醫生晉升機會,更可確保私人執業市場穩定,一舉多得。
再者,有人擔憂引入海外醫生的措施,最終變成全面對內地醫生開放,又有人質疑內地醫生水平較低。我對此抱不同態度,第一,內地醫生欠缺來港執業的誘因,情況就與本港醫生北上執業一樣,難以就此斷言內地醫生會大規模湧入;第二,不同地方都有表現出色、素質很高的醫生,內地亦不例外,單憑地域便「一竹篙打一船人」,平心而論這又是否公平?我真心希望醫委會日內能就放寬海外醫生實習重啟的討論,得出一個各界都滿意的結果。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