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很早以前教過的學生,在一個國際研討會上前來跟我說:「老師,您以前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如果學生沒有學會,不是他笨教不會,而是你不會教。當時我沒有什麼感覺,只覺得同樣三個字顛倒一下,意思就完全不一樣,很有趣。後來我發現您是對的。」
「因為我曾做過無脊椎動物的實驗,發現連這種簡單的動物也有好幾種不同的學習,而且每種學習都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用水去噴海蝸牛幾次,牠會縮起來,但是習慣了,牠就不理你了,因為水是個不重要且無害的刺激,但是用電去電牠時,牠馬上學會敏感化,改變牠的行為。假如這種簡單的動物都能馬上學會聯結,人怎麼可能學不會?雖然人類的社會比牠複雜了千萬倍。這個人有不同方式學習的念頭改變了我對做助教的態度,使我一路有助教獎學金念到博士學位」。
線蟲也可學會習慣化
是的,如果連線蟲這種毫米長,只有959個細胞、302個神經元的動物都可以學會習慣化和聯結時,人哪有學不會的?
所謂習慣化就是有機體適應它的環境,對重複出現無害的刺激不反應。我們看到住在鐵道旁邊的人家對晚上轟隆轟隆而過的火車充耳不聞,而一般人會睡不穩。聯結就是去發現和記住環境中哪些因素是有害的、哪些是有利的,然後趨吉避凶。
過去我們都以為無腦只有302個神經元的線蟲,牠的行為一定是先天設定的,結果不是,牠還是學來的,即使是基因上完全相同的二個有機體,牠們生活環境還是有可能不同,因此牠們必須學會自己獨特環境所必要的生存條件,所以只要是動物,都有學習能力,關鍵在找到適合牠學習的方式。
現在神經科學家可以從大腦某些區塊的血流量來決定這個生字會不會被記住。這個實驗作法是給三組學生看60個字,第一組只要決定這個字的字母是大寫還是小寫,第二組只要決定這個字是否跟chair同一個韻母,第三組要決定它是不是一個動物的名字。結果發現第三組回憶得最好,平均可以回憶出75%,因為他們處理到字意義的程度,其它二組只是很膚淺的處理形和音,所以第二組回憶出52%,而第一組只有33%。
老師應如何因材施教
當在核磁共振中重複這個實驗時,研究者發現第三組學生的額葉皮質活化起來了,海馬迴及它旁邊的海馬旁迴皮質也活化了,這幾個區域的活化直接反映這個字處理的深度,所以它可以預測這個字會不會被記住。其它兩組只有在前額葉皮質留下淺淺波痕。所以要教學成功,老師一定要先引起學生注意,引發他去深度處理這個訊息,把表層的淺腦波轉化成如海嘯般的大波,一直衝到前額葉皮質去,這個記憶便留下來了。
神經學研究讓我們看到凡是動物都有學習的能力,人類當然更有,端看我們做老師的如何因材施教,引發他們大腦的深度處理。紀念孔子誕辰的教師節剛過,願與天下的老師共勉之。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