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壓力已蔓延至幼兒教育?

近期有關取消小三 TSA 的行動在社會上獲得不少支持,反映公眾不滿為莘莘學子添加無謂的學習壓力,希望透過鬆綁,還孩子一個既愉快又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不過,當大眾聚焦在中小學教育層面時,學習壓力這團火似乎正慢慢燒向幼兒教育,應驗「唇亡齒寒」的宿命。
近期有關取消小三 TSA 的行動在社會上獲得不少支持,反映公眾不滿為莘莘學子添加無謂的學習壓力,希望透過鬆綁,還孩子一個既愉快又有意義的學習過程。不過,當大眾聚焦在中小學教育層面時,學習壓力這團火似乎正慢慢燒向幼兒教育,應驗「唇亡齒寒」的宿命。

 

不要輸在起跑線?

 
儘管「贏在起跑線」似已逐漸被社會所否定,但「不要輸在起跑線」卻仍存於不少家長的內心深處。上月兩個民間團體發表《學童學習情況問卷調查報告》,調查的對象包括有幼稚園及中小學學生的家庭。調查結果顯示14.1%的幼稚園學生每天平均有4-6份功課,29.5%每天做功課時間達2小時或以上,19.2%有報讀功輔班或補習班,30.7%平均每個月最少有1次默書或測驗。有論者或會指出上述調查結果非以全港性隨機抽樣得出,數字並不準確。然而,當檢視幼兒教育的本質及《學前教育課程指引》(《課程指引》),上述情況根本完全不應出現,數字多寡已無關宏旨。
 
幼兒教育本身具教育及照顧合一的特色,在歐洲已普遍稱之為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 (ECEC)或者以新造字Educare稱之。因此並不側重學術培養,而是着重促進幼兒的整全發展。在香港,縱然使用的描述稍有差異,但歷年的《課程指引》均以促進幼兒各方面發展為目標,並以遊戲或活動作主要策略。換言之,上述調查結果所揭示的情況,似乎偏離了幼兒教育的本質。
 
若再仔細參考最近期(2006)的《課程指引》,再結合上述調查及日常觀察,則更令人憂心。《課程指引》針對教授英語時指出﹕
 
語言學習需配合幼兒的發展需要,避免機械化地使用課本教授或為幼兒安排書寫作業,或進行無意義的背誦和默寫,造成壓力,減弱幼兒學習英語的興趣。(第26頁)
 

背誦抄寫不適合幼兒

 
以上的論述當然不僅適用於教授英語,其他語言亦然。簡單而言,《課程指引》認為,不斷進行抄寫、背誦及默寫並不是幼兒學習語言的有效方式。《課程指引》針對早期數學學習時亦強調﹕「應減少單向式的講述和過於機械化的數學運算操練」(第27頁)。不過,實情是加數已在不少幼稚園的日常家課當中,更甚者是有私營機構提供課程,教授幼兒加、減數心算,以至進位及借位的概念。上述情況屢見於教育局為幼稚園所撰寫的「質素評核報告」,更有學校因過早要求幼兒書寫而被要求即時停止。
 
幼小銜接往往作為這種揠苗助長的最常見理由,但究竟如何銜接?教育局的《幼小銜接多面睇》所提出的指引十分籠統,尤其是當中一句「在校內進行模擬小一課堂學習的情況,如調適家課、模擬課室設置、常規和作息時間等」(第15頁),這樣便如中門大開,將小學的學習壓力引入幼稚園。
 
教統會於2000年提交的《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中,提出兩項影響幼小銜接的因素﹕
 
(1)現時小一入學機制存在導致操練幼童的誘因﹔和
(2)幼兒教育機構與小學在課程和教學方法上欠缺溝通和協調。(第47頁)
 
在十幾年後,小一入學機制是改變了,幼小的溝通亦改善了,但揠苗助長有沒有減少呢?還是因着幼小溝通增加,而將小學學習壓力的一團火蔓延至幼兒教育呢?「免費幼稚園教育委員會」的報告或可給予一點端倪﹕
 
幼稚園教師時常遭家長及小學教師施壓,要求他們在高班開始教授小學課程,以便能為兒童升上小學作出「更好的準備」。(第79頁)
 
因為學習成果可能會被錯誤理解為幼稚園兒童的表現指標,為幼稚園教育帶來「倒流效應」,逼使兒童接受操練和面對不必要的壓力。(第79頁)
 
(圖片:亞新社)

簡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