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龐涓同門鬥法 高下立判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知名的設伏殲敵的戰例。這次戰役中,同門師兄弟孫臏和龐涓迎來了他們之間恩怨的最終結局。

承接前文:〈孫臏與龐涓性格與恩怨〉

龐涓對孫臏並不關心,孫臏被掉包亦無所聞,更不知孫臏到了齊國。孫臏到了齊國,因重臣田忌推薦而得齊威王賞識,在齊國安頓下來。齊威王要拜他為大將。孫臏推辭,說是殘疾之人為將,會被敵人恥笑,何況自己不能乘馬指揮軍隊,反舉田忌為將,自己輔助,齊威王允其所請。

孫臏初試啼聲  大勝龐涓

公元前354年,趙攻衞,衛盟國魏派兵包圍趙都邯鄲。趙派使者向齊求救。齊大臣鄒忌反對救援,但孫臏認為魏軍圍趙邯鄲多日,而魏國京都大梁空虛,揮軍直攻魏都大梁,同樣是救趙,更輕而易舉,是著名的「圍魏救趙」。結果,齊軍兵分兩路,一路與宋、衞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 一路由田忌、孫臏率大軍進攻魏國都城。龐涓得悉國都被圍攻,立即率領部分兵馬,輕裝從簡晝夜兼程回救大梁。孫臏早在龐涓必經之路桂陵設伏,龐涓料不到有伏兵,一舉而被擒獲。龐涓被縛到堂上,方見由兵士推出坐在車上的孫臏,頓時百感交集,始知同門兄弟孫臏變了最厲害的敵人。

過了不久,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邯鄲。盟後齊國將龐涓釋放,龐涓回魏再度為大將。

幾年後,魏聯趙攻韓,韓昭侯派使者向齊國求救。齊威王應允作後援,但基於形勢,遲遲不出兵。韓與魏軍連連接戰五次均戰敗,求救更急。齊威王於是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援助韓國。

卻敵戒心  減灶示弱

孫臏再次同樣採用圍魏救趙的戰術,進軍襲擊魏國首都大梁,龐涓得知消息後急忙從韓國撤軍返回魏國。第二次圍魏救趙,龐涓想著這次不會吃虧了。孫臏坐擁兵精銳,再派人領兵攻襲魏軍,龐涓刻意雪恥復仇,魏兵悍勇,廝殺倍加凌厲,殺得齊兵潰不成軍,聞魏軍而膽喪,怯於交戰。

另外,齊軍主力入了魏國邊境,龐涓即差人點數齊軍人數,點點齊軍扎營遺下火灶,約有十萬兵馬入魏,龐涓不敢掉以輕心,第二天再點,火灶只供五萬人之食。龐涓立即想到齊兵膽怯厭戰,逃亡者半。第三天再點,只得供三萬人火灶,龐涓大喜,料齊兵怯戰,大半人逃潰。於是加急追趕以雪前仇。便丟下步兵,只帶領精鋭騎兵日夜兼程追擊齊軍。

將入夜時分,龐涓軍扺達馬陵道。此地道路狹窄,兩旁又多峻隘險阻。前鋒來報,入道後,前路有巨木橫七豎八亂放橫亙阻路,只有一樹露出白皮,隱約上有墨跡。

龐涓中計  死於非命

龐涓得報甚感奇怪,親上察看。這時天色晦暗,龐涓命人提燈看清楚白樹幹寫什麼字。只見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正驚疑未定之際,但見山坡兩旁萬箭齊發,軍士連連中箭倒下,淒慘呼號。龐涓霎時身中數箭,見到眼前景象,瞬知回天乏力,敗局已定,已陷孫臏布置詭計。終於長歎一聲,拔劍自刎倒下身亡。齊軍乘勝狙擊,大敗魏軍,且活捉隨軍太子申回齊國。此仗使孫臏聲名遠播,孫臏要奸險無良的師弟龐涓付出代價,齊國也成了當時霸主。

原來這全部都是孫臏迷惑敵人之計。先是令人用老弱兵誘敵,會戰龐涓軍,結果大敗,造成齊兵懦怯無能假象。又計算得龐涓會點數齊軍人數,入境後再每天減灶,造成齊兵懼戰大量逃亡假象,使龐涓驕燥輕敵,失去戒心。再在馬陵狹道埋伏弓箭手。囑咐說:若見到大樹下有光,便萬箭齊發,向光亮處射去。

鬼谷子學說  師門多禁

1972年山東銀雀山漢墓未出土之前,許多學者疑孫武孫臏同為一人。某名學者更引經據典,證明推斷正確,不再懷疑。後來從古墓發掘得《孫臏兵法》,才肯定是兩人。孫臏其實是撰寫《孫子兵法》孫武後人,極可能同姓同宗。如今可以到書局分別買兩套孫氏兵法,互為參詳。記得老師曾說《孫子兵法》曾流入法國拿破崙手中,大為歎服。筆者年輕時曾涉獵一下,發覺可能在今日商場更有用。

有關孫臏龐涓鬥法的故事,有幾種不同細節,但大同小異,無傷宏旨。筆者之說不過其中一種。至於鬼谷子學說,素來隱蔽神秘。大扺集合道家、兵家,陰陽家,縱橫家之說,頗見繁雜。鬼谷子是什麼人,亦甚神秘,難得詳確。筆者反而最相信不久前謝世學者南懷瑾之說。鬼谷子,便是住在鬼谷的先生。原非一人,可能有多人,都是學有專長不仕的隱士,包括各家各派。而「鬼谷」一詞,源自「歸谷」,乃風景秀麗智士歸隱之地。後人見其神秘,不明所以,誤傳為「鬼谷」,愈叫愈響,住在那裡的人物便稱鬼谷子。今書肆可購得《鬼谷子》一書。

但自古以來,讀書人都不贊成子弟習鬼谷子之學。一些較開明的,則表示鬼谷子之術也可以學,但要先學儒家正心修身學問,有了正心基礎,才可習鬼谷之術。何以故呢?賢師都說鬼谷之術旨在敗敵求勝,詭詐多端,甚而埋沒良知。若愛以詭詐對人,對方更用詭詐回敬,使人防不勝防。而不善於運用鬼谷術者,未傷敵人,反而禍及自身,賢師亦苦口良言。

孫臏龐涓恩怨(下)   

楊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