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目前經濟困境,孫立平教授認為,真正嚴重的問題可能是在中間端(沉重的稅費、物流費高昂、昂貴的場地租金、流通環節、消費環境)。這個中間端有政府的因素,有市場的因素,有法治社會環境的因素。只有疏通中間端,才能打開供給需求兩側。
當前的經濟困境:現象在兩側,癥結在中間
對於中國當前經濟面臨的困境,中國企業這兩年的感受非常突出,中國經濟上行動力相當艱難,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還是企業,我們也在不斷的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 一、普遍觀點:供給結構出問題,不能提供對路的產品
前幾年我們歸結需求的問題,認為我們是需求不足,所以經濟才不能迴圈。最近我們開始強調要把問題放到供給層面上,提出供給層面需要改革。認為消費者有很大需求,認為供給結構有問題,不能提供對路的產品。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
• 二、「海外購」調查:價格才是第一因素
前幾天我在微博上對「海外購」做了一個調查,談不上科學性,甚至沒設計表格,主要四項問題調查。
1. 作為旅遊紀念品購買。出門旅遊,總要留下可以紀念的東西,作為旅遊紀念品購買,帶有某種紀念的意義。人們總有這樣的習慣,到一個地方總要買一些東西,然後告訴身邊的人我是在哪裏買的。
2. 確實是在國內買不到。
3. 在國內可以買,但在外面買品質更好、更精緻,品質更好。
4. 在國內買品質與品質都差不多,但在國外買價格會更便宜。
有數百人回答了問題,因為做的不是很嚴格,我沒有做很嚴格的統計,但選擇第三、四項的人最多。這個結構與改革開放之初不一樣,改革開放初期,選擇第一項與第二項的人更多。現在第三項和第四項已經明顯高於前兩項,而且出乎我意料的是,選擇第四項的人更多。也就是說海外購物時,更多的消費者是出於價格的考慮。
• 三、中國產品品質有問題可能是一種誤判
我認為這個小調查對理解當前我們把經濟困境歸結在需求與供給層面會有很好啟示。
海外購物能不能證明當前人民的購買力和建立適銷對路的產品?從人民的選項中我們可以看到,第一種購買方式與國內供給層沒有關係。無論國內的供給層面處於什麼樣的結構與狀態,他們都會買,但選第一種購買方式的人現在愈來愈少。第二種和第三種一個是品質,一個是有無,這個是與我們國內供給層有關係。第四種主要是基於價格的考慮。這個比較複雜,國內商品價格高起,有很多原因,很重要的原因是稅負的因素。是國內與國外稅負差異,包括體現在匯率與流通的成本,而且第四種購買力是最高的,但會發現與供給層面的關係並不明顯。以這個論證來證明國內已經有很強的購買力,只是我們提供的產品品質有問題可能是一種誤判。
• 四、不疏通中間,需求的兩端很難打通
混亂的消費環境。就為什麼有一部分購買力會外流,跟我們的消費環境有關係。說到旅遊,很多人為什麼去國外旅遊,在外面不容易被騙,國內說不定就掉到什麼陷阱。
層層剝削的流通環節。很多地方,產品出廠價很低,然後到消費者的終端價格就非常之高,除了剛才幾個因素以外,問題出現在中間的一個流通環節。藥品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有的藥品出場也就幾毛錢,塊八角錢,但到患者到消費者的手裏可能變成幾十塊錢。
昂貴的場地租金。這點在服務業與零售業特別明顯,特別需要場地的服務業中房租成為一個沉重的負擔,這個導致電商迅速發展一個重要的因素。
居高不下物流的費用。中國物流的費用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要高出一倍左右,世界銀行有一項統計,西方發達國家物流成本占10%,而中國占21.3%,比如說一瓶1元的話,西方物流成本是1毫多,在中國可能就是2毫多,如果其他成本相同,我們成本高,物流成本高是導致需求與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
沉重的稅費。由於稅負負擔的沉重抑制了供給,抑制了企業投入與創新的負擔,同時也抑制了消費。使得商品價格的高起,消費者也買不起這個東西,也就是說稅費在中間的位置卻抑制了兩側。
當前經濟的困境,一方面看供給,另一方面可能是在需求,真正的癥結在中間,今天我們要用這樣的一個命題叫疏通中間,打開兩側,中間或許有政府、市場、法制環境的因素,如果不在這個層面解決問題的話供給與需求的兩端還是很難打通。
市場是社會的折射:關於經濟困境的六大問題思考
剛才說現象在兩側,癥結在中間,大家在企業大家都比較清楚,說複雜真的複雜,請一個經濟學家或許一天都講不完,但說簡單也很簡單,就是兩條曲線之間的關係,一條是供給,另一條是需求。供給曲線近些年也愈來愈陡峭,需求曲線這些年卻愈來愈平緩,兩條曲線之間的張口現在愈來愈大。那麼現在經濟困境的癥結就在張口的這個地方,所以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思考。
• 一、目前刺激經濟的政策可能進一步加大經濟隱患
面對當前經濟形式,政府相繼出台一系列的經濟政策,那麼這些刺激經濟的政策後,未來的結果是什麼?我認為可能會繼續拉高供給這條曲線,兩條線之間張口將會因為政策進一步加大,那麼,張口加大,意味着未來經濟隱患將會進一步加大。有人說,你講的這只是一方面的道理,生產發展了,可以增加就業、融資,可以拉高底下這條曲線,但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中,特別是中間存在種種因素的情況下,我們看不到這樣的邏輯。所以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現在政府刺激經濟政策,進一步結果是什麼?短期內,可以保持住發展的速度,但長期看,政府出台政策的結果可能是繼續拉大這個張口。
• 二、個人看法主要問題還是在需求側
如何看待供給側和需求側之前的關係?現在可能不能夠僅僅偏重某一個方面,如果兩個方面聯繫起來的話,我個人看法最主要的問題很可能還是在需求一側。
• 三、僅靠產品創新還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現在都在講「創新的市場依託」,都在講「雙創」,特別是談到中等收入陷阱,強調創新的因素,過去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失去了,未來要靠創新的理論是沒有錯的。但我們要考慮到絕大多數的創新要體現在產品上,產品賣給誰,有沒有市場,如果解決不了底下這條曲線的話,創新也很難有持久的動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拿炒菜鍋為例,人們經常說,德國鍋一賣到我們這裏就2000—3000元,再看我們鍋也就賣180元,如果我們也生產這樣昂貴的鍋,我們有多大的利潤空間,多大的效益。中國企業生產這樣的鍋一點問題也沒有,但是,我們是否想過這麼貴的鍋,在中國生產出來後你賣給誰?就不說農民了,城市裏還有很多低收入至少不是很高的收入群體,而這些群體在中國佔相當大一部分,農民與城市中低收入群體是否能買2000-3000的鍋去炒菜,如果市場的需求不解決,需求與供給不解決,創新也沒有持久的動力。
• 四、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市場
市場的背後是什麼?我覺得市場的背後就是社會,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樣的市場,如果不改變社會,你改變不了市場。舉個簡單例子,中國手機市場是什麼,可以說就兩個市場,一個是蘋果的市場,一個是山寨的市場。為什麼是兩個市場,因為中國是兩極分化很嚴重社會,收入比較高的就是蘋果,在寫字樓內蘋果手機響大家都在看手機,看看是不是我的手機在響,收入低的可能就是山寨。市場是社會的一種折射,市場是社會的縮影,如果不改變社會與市場,創新就會受到很大制約。比如創新一個比蘋果更好的,它叫蘋果它叫哈密瓜,打入國際市場行不行?行,但短期內弄出這個哈密瓜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那麼我們退而求其次,弄一個比蘋果差一些,但也是自主智慧財產權,這個產品叫鴨梨。那我問你鴨梨賣給誰?如果買起鴨梨的再添個1800塊錢就能買得起蘋果了,如果蘋果買不起,那麼買你鴨梨幹嘛。那乾脆算了,那就買個小米算了,市場背後是社會,不能改變社會你改變不了市場。
• 五、沉重的稅費嚴重抑制了供需兩側
減稅的問題。減稅的問題呼聲很高,減稅的問題在中間,抑制了兩側。減稅是減誰的稅?企業的稅是大頭,但僅僅減企業的稅的話,能不能惠及到民眾,我覺得可能不一定。減什麼樣的稅,減誰的稅,要從生產與消費者之間兩個角度同時去考慮。
• 六、經濟還會上新的台階,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
當前經濟的環境,確實要煎熬一段時期,按照現在的預測,明後年也好不到哪去,儘管有這樣一些預測,但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從總體來說,中國處在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一些重要的階段依然沒有走完,比如工業化、城市化、全球化、地區之間均衡化的道路都沒走完,那麼空間還是很大。更重要的是,我一直在考量,我認為從消費的角度來說,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捩點,把它稱為就是置業與後置業時代的轉捩點。
過去這些年大家都知道,內需、市場的問題是最大問題。問題背後是收入分配不公,過多的向政府傾斜等等,其中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從90年代中後期,中國一直處在一個置業的時代,但這個置業時代具有補課的性質,很多住房的問題沒解決,房子解決,其它需求都被擠佔,但我個人看法,現在我看來,置業甚至是大規模置業的時代已經基本結束了。
原文刊於清華經管EMBA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圖片:北京師範大學校報)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