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平:當前中國的經濟困境與社會轉型

對於這場改革,在很多人腦子裏的困惑和問號,可能不是比原來更少了,說不得比原來更多了。這就是改革嗎?怎麼跟我們原來腦子裏想的改革不是一回事?

創新誤區

 
當前經濟的困境,實際上就是兩根曲線之間的關係。一條曲線是生產的曲線,供給的曲線。一條曲線是消費的曲線,需求的曲線。
 
過去這些年,生產的曲線、供給的曲線愈拉愈陡。需求的曲線、消費的曲線走得卻很平緩。兩者之間的張口也愈來愈大。
 
而且,如果看到這一問題,我們平時看起來一些順理成章的思路會不會有問題?譬如創新。大家有沒有想到,絕大多數的創新,最後一定得體現在市場上,這東西你得能賣出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德國生產的鍋一賣就2,000至3,000,我們這裏的鍋幾十塊錢。我們要生產這樣的鍋有多大潛力啊。但是大家都在生產2,000、3,000塊錢一個鍋,你賣給誰?市場在哪裏?農民一年的收入是多少?他一年收入就那麼點,買個2,000、3,000塊錢的鍋去哪裏炒菜?
 
哪怕創新的問題,其實也不是那麼簡單,後面你得解決市場的問題,而且市場的問題可能更重要。
 
市場的背後是什麼?就是社會。有什麼樣的社會,就有什麼用的市場。譬如手機在中國,實際上就是兩個市場:一個是蘋果的市場,一個是山寨機的市場。為什麼是這兩個市場呢?因為中國社會就是兩極分化的社會,手機這兩個市場是和兩極分化的社會對應在一起的。
 
市場的背後是社會,不改變社會,就無法改變市場。
 

制度保障

 
中國現在的老百姓有點像一頭驢子一樣,你打它兩鞭子說你跑一圈,他就跑一圈。跑了一圈,然後你說,這圈不算,你再跑一圈,又打了兩鞭子,他又跑了一圈,你說這一圈也不算。他不停地跑,你不聽地說「這個不算」。
 
假設15年前一個老太太手裏有20萬塊錢,她可以自信地跟人說我這輩子養老沒問題了,拿錢可以在北京買一套不錯的房子了。老太太覺得沒問題,把心放肚子裏了。可是房價上上來了,現在這20萬能幹什麼呢?在北京買半個廁所差不多。老太太這圈算白跑了。
 
有人說我沒問題,我兩套房,住一套租一套,退休的時候用租金來補貼退休金。真遇到點大事,實在不行把多餘的房子賣了,就可以解決問題。這個想法還沒有幾天,房產稅、遺產稅就要出來了,這套房子也不好拿了。這一圈也不算了?
 
再說股市,牛市來了,大家都要在這裏賺錢。可有沒有​​一天說,這圈也不算了?
 
我們進入了一個耐用消費品和大宗消費時代,你怎麼形成這種消費模式?你有沒有制度的支撐,這是至關重要的。這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社會保障制度。不解決人們對預期的問題,解決人們的不安全感問題、不確定性問題,就不能為這種消費創造條件。我們最大的問題,就在這。
 

謹慎創業

 
經濟轉型需要新的社會結構的支撐,主要是中產階層的問題。因為耐用消費品、大宗消費的主體就是中產階層。沒有中產階層,形成不了市場,逆轉不過來。
 
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國中產階層發育的一直緩慢。教育、醫療、養老三座大山壓着他們,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有關創業的話題,學校都在鼓勵學生要有創業意識。可是問題是,現在很多在市場裏摸爬滾打這麼多年的企業家都不知道幹什麼,都束手無策,你讓連校門都沒出的大學生怎麼幹?因此我感覺,大部分人是創不成的,不但創不成,弄不好還把老爸、老媽在股市賠完還剩下的那點錢再給創進去。這個弄不好對中產階層又是一次洗劫。
 

未來30年

 
我們看看近代以來100多年的歷史怎麼走過來的,真的差不多就是30年一段、30年一段。我個人看法,現在是一個新的30年的開端。
 
這新的30年,我們從經濟轉型的角度來講,必須得有一個能夠支撐未來新的30年的理念。過去30年是以改革和發展作為中心的。但是我想要支撐起新的30年,能夠解決當前我們面臨的很現實的重大問題,必須得有一個新的理念。我認為,一個是社會進步,一個是公平正義。
 
也就是說,我們進入新的30年,需要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而我們現在面臨的,包括經濟轉型在內的很多現實問題,不在一個好的社會基礎上來解決實際上是很難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理念,真正走向新的30年。
 
原文刊於清華大學 EMBA 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封面圖片:網上圖片)

清華EMBA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