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少年時代

童年的孔丘已非常喜歡玩祭祀的「遊戲」,學習儒人的禮儀,有關祭天、祭地、祭祖,甚至喪禮的儀式等,他都感興趣。每每都興緻勃勃的去演練,幾個時辰也樂此不疲!可以説孔子是天生好禮的。

商朝的最後一個王是紂,紂王荒淫無道,建酒池肉林,荒廢朝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間,人心思變。

周奪商政  制禮作樂

周的封地在商首都殷的西面,有一位傑出的領袖──姬昌,他德才兼備,深得周人愛戴,國力日益強大,成為西方諸侯的領袖,被稱為西伯。姬昌有眾多兒子,大都非常出色,包括姬發和姬旦等。姬昌死後,兒子姬發起兵討伐商紂,集合其他反紂的人在孟津誓師出發,姬發以5萬兵力,大敗75萬的商軍,以小勝大,大敗商軍於牧野。紂王知大勢已去,在鹿台自焚而死,結束了400多年的朝代。

姬發奪得政權後,有鑑於商代失國,皆因國君缺乏德行,故此引以為鑑,提倡以德治國。本來周人的文化和政治軍事實力本不及殷商,周之能取代殷,主要是由遠祖古公亶父開始,愛民如子,深得周人愛戴。亶父至姬發,代代傳承,賢良厚德,以德服人。周立國之初,四方未定,周人有憂患意識,知道「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做事非常謹慎。

明人繪周文王像。(Wikimedia Commons)
明人繪周文王像。(Wikimedia Commons)

為鞏固政權,周人開創封建制度,把天下分封給同姓的兄弟親戚和異姓的功臣,一共分封了70餘個大大小小的國。另外,亦把商朝的後代封於宋地,善待前朝遺民,也可以集中管理分封的國叫諸侯,同姓的諸侯佔大多數,周公旦的兒子伯禽便被封於魯,即現今的山東。諸侯擁一有自己的政治、經濟、行政及軍事的實權,而且王位是世襲的,諸侯王雖臣服於周天子,有外敵入侵時有勤王的義務,每年或三年,諸侯都需定期進貢周天子,覲見天子,報告諸侯國的發展。

封建制度是周人治理天下的創舉,周天子的王畿最大、軍隊最強,諸侯有土地,但不及天子。諸侯之下有卿大夫,他們的職位也是世襲的,但無封地,只有權力和俸祿,卿大夫之下還有士的一級,之下便是庶民,即一般平民百姓。

西周初年,周人透過封建制度,分疆土而建國分治,再配合宗法制度,確立嫡長生的繼承方法,大大減少了互相殺戮的可能性。再有井田制,有私田和公田的安排,人民能安居樂業,最後,周公制禮作樂,以禮樂方化去鞏固人心,穩定社會。西周有400年的安穩。

可是平王東遷後,周天子的實力和威望已大不如前,相反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東周先進入春秋時代,多位霸王輪流上場,以及後更進入殺戮階段,國與國兼併頻繁,最後出現七國爭霸,最後秦統一天下,中國開始了中央集權的帝國時代。

貴族之後  遷學曲阜

知道了春秋的時代背景後,現在開始説回孔子。孔子的父親叫孔紇,是一位沒落的貴族,他的祖先本是商朝的遺民,周天子「分封」殷人於宋。後來,孔紇的曾祖從宋移居至魯,之後定居下來。孔紇生得高大威猛,是一位武士,他臂力驚人,年輕時曾「托閘救友」。當年魯軍攻打偪陽城,軍隊被誘,入城中伏,千斤城門閘板突然放下,打算把魯軍重重包圍,就在千鈞一髮之際,孔紇力托千斤閘,讓魯軍戰車立刻撤離,20多架戰車幸免於難,這是一件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英雄事跡。

孔子有11位同父異母的姊兄,10位姊姊是父親正室所生;哥哥是個跛子,是父親的妾所出。到孔紇已63歲,但仍沒有一個健全的男丁繼後,他便娶了當時17歲的顏徵為第三位太太。顏徵在是曲阜名門顏襄的第三個女兒,賢良淑德,又知書識禮。因為孔紇也是士的階級,所以也願意接受孔紇的求婚。

因孔紇和顏徵在求子心切,便往尼丘山的寺廟禱告。不久,顏徵在果然懷孕,生了一個男嬰,取名孔丘,字仲尼,「仲」是第二,「尼」是紀念尼丘山。

今曲阜市孔府一隅。(Wikimedia Commons)
今曲阜市孔府一隅。(Wikimedia Commons)

因為孔紇的年紀已很大,在孔丘3歲時他已病逝,之後顏徵負責照顧孔家上上下下,非常辛勞。過了幾年,顏徵把孔丘帶到她父親顏襄的家裏去學習。畢竟曲阜是個「大都會」,可擴闊孔丘的眼界。

曲阜是一個非常繁華重禮的城市,齊國、晉國、宋國、楚國的使者都來討教、拜訪和參觀。魯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地,地靈人傑,魯國雖小,但文化氛圍非常充分,孔子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

天生好禮  應招失敗

童年的孔丘已非常喜歡玩祭祀的「遊戲」,學習儒人的禮儀,有關祭天、祭地、祭祖,甚至喪禮的儀式等,他都感興趣。而且經常模仿贊禮官的禮儀,又把家中物品當作禮器去玩「俎豆之事」,每每都興緻勃勃的去演練,幾個時辰也樂此不疲!可以説孔子是天生好禮的。

除了讓他玩「模擬遊戲」外,顏徵在也教她認字。孔丘的記性特別好,學習能力高,很快便懂得母親的學問。後來,外公顏襄也悉心教導外孫,孔子的知識和見聞與日俱增。至15歲,孔丘已立志向學,要做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

顏襄教他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當中,孔丘的射藝最受人稱頌,精通五種箭法,而且百發百中,又懂駕馭馬車,甚得父親孔紇的遺傳,他是個文武雙全的士。

孔子3歲喪父,少年失母。16歲那年,孔母不幸病逝。孔子幾經辛苦才把父親和母親合葬,以表孝心。

17歲那年,孔子已是一個年少有為的青年,孔子已一心要廣結識有識之士,施展平身所學,以報效國家。那時季氏要招賢納士,邀請有興趣的年輕人去他的府第相見。孔子出身寒微,但最終都鼓起勇氣前往一試,可惜被季氏的家臣陽貨所阻,並加以奚落。這次的經驗,激發了17歲的孔丘更加努力學習,最終成就了孔子。

18歲至30歲的孔子成長,下次再談。

陳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