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檢測成本?

經濟學諾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早前就已主張,為了令經濟不用停擺,市民能正常生活,全民檢測是一個可以符合成本效益的辦法。

高官們對被問到全民檢測這計劃的成本效益,似乎都只是支吾以對。公務員事務局長聶德權被問到有關計劃總開支時拒絕透露相關數字,僅指設立檢測中心、醫護及行政支援人員、運作需要的物流等開支均由特區政府負責,但現時不能公布開支,要待計劃完成後才能公布。被問到費用由誰支付時,特首林鄭月娥亦只說最終必定清楚向公眾交代,據其了解在費用上中央願意幫手,但規模及總體成本未釐清,所以不想確實回應由誰付款。

其實,要降低檢測成本有幾種辦法,其中之一是利用檢體群檢測(pool testing)。所謂的檢體群檢測,其實是把要做檢測的人分組,然後將每組裏面所有樣本混合成一個樣本,如果組內所有人都是陰性,該組只需做一次測試,如果該組樣本是陽性,組內市民則需要各自再測試一次。

舉個例,假設全民檢測有500萬人自願檢測,如果政府為每位市民做個別測試,那就要做500萬次測試,但如果政府利用檢體群檢測,把市民分成20人一組,以每人感染機會率是1%的假設計算,25萬檢體群組當中就會有約18%陽性樣本,該45000組內的每一成員要再個作個別測試,亦即是說在檢體群檢測下政府需要做的測試數目只會約為115萬左右,比500萬少近八成。

不斷定期檢測的成本會如何上升?

說過了,經濟學諾獎得主羅默(Paul Romer)早前就已主張,為了令經濟不用停擺,市民能正常生活,全民檢測是一個可以符合成本效益的辦法。然而,全民檢測要有成效,除了要達到「全民」之外,檢測結果是陽性的市民要接受隔離(test and isolate),然後定期再為全民檢測(regular testing),直至有效疫苗出現為止。

對市民來說,檢測結果是陽性的市民能否被有效隔離?不斷定期檢測的成本會如何上升?前者我們還是待政府衛生署官員回答。至於後者,就如我剛才所指,檢體群檢測是一個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另外亦有研究指利用機械學習的大數據分析,可以令檢體群的分組更有效率,進一步降低全民檢測的成本。

或者,下次特首林鄭和聶德權局長在回答記者有關全民檢測成本的問題之前,可以先跟醫管局和創科局聯絡討論一下降低檢測成本的方法,不要再對檢測的成本效益支吾以對了。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梁天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