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透過兩岸命題看內地和香港融合問題?

如果我們將兩岸統一命題套到香港,就是內地跟香港融合問題。

國民黨選出吳敦義作為新一屆主席,相信他走馬上任後就會立即部署3年後的大選。目前民意對民進黨執政的不滿,是否會轉化成對國民黨的期待,台灣民眾對這名「馬英九2.0」有多大的期望,還要拭目觀之。台灣的政黨輪替,民眾尚且可以對交替的執政黨表達不滿,香港民眾對反對黨的支持則可能變成永恆,政黨輪替這方面,香港不會步台灣後塵;但觀乎台灣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轉型而產生的社會運動,則是一次又一次的預示着,今天在台灣發生的事情,明天將會重演。

台灣的選舉,最大的議題是兩岸政策。民進黨執政後施政與經濟諸事不順,民眾表達不滿,同時也會反思過激的兩岸政策的後果。國民黨內部派系林立,主要的劃分也在於對統一的立場。吳敦義承認「九二共識」,但絕口不提統一,雖然能夠籠絡較為認同本土的國民黨員甚至普通民眾,但這種兩岸政策北京會長期「忍氣吞聲」嗎?

兩岸統一 中港融合

傳統來說,兩岸關係和兩岸政策跟香港好像沒有多大的關係,但近年發生靜悄悄的變化。如果我們將兩岸統一命題套到香港,就是內地跟香港融合問題。在台灣,國民黨不同派系應對台獨主張,有的提出要強調統一;有的強調「維持現狀」,「九二共識」只不過是底線,是兩岸可以展開對話的底線,不是一個政策主張,更不是一個長遠發展的目標。在香港,討論的焦點似乎是在強調「一國」還是「兩制」。但這是個偽命題,因為香港已經回歸,用北京的表述方式是,中國已經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中國是單一制的政體,中央要行使多少權力、給「兩制」下的香港留多少權力,是中央政府決定的,只是香港市民在心理上是否能夠接受而已。

心理上是否自願接受或者主動積極跟內地融合,才是討論的真正焦點所在。如果兩岸問題的底線是「九二共識」,拒絕承認的就是傾向或者積極主張台獨;在香港,底線是承認一國兩制,拒絕承認的就是傾向或者積極主張港獨,某些當選議員在立法會宣誓儀式上表現,就是標杆。但承認一國兩制只是底線,有些人強調「兩制」的真正目的並非要維護香港的什麼本土特色,而是拒絕融合到「一國」中去。在台灣,這些人被稱為「華獨」;在香港,這些人的稱謂,還有待訂定。

國民黨內有「華獨」表現,是歷史與政治等各種因素交織而成。但台灣社會整體來說,很多人認同「維持現狀」,甚至是同情台獨,則跟社會與經濟結構轉型有莫大的關係。由於內地有龐大的市場和相對低廉的生產成本要素,製造業早就西遷而導致台灣「空洞化」,但服務業和高科技等發展未能追上經濟機構轉型的步伐,導致台灣出現大量年輕人失業;即使有工作,起薪點連續10多年沒有實質的增長。年輕人的呼聲與怨氣,在傳統的政治架構中難以得到重視,太陽花運動應運而生,矛頭不但指向當時執政的國民黨政府,而是權貴與精英階層,導火索是反對跟內地簽訂的服務貿易協定,實質是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

太陽花運動發生後半年,香港出現佔中事件,以年輕人參與為主的佔中事件,跟當時討論的政改方案關係密切,這裏不贅言。但香港的社會與經濟結構轉型,導致年輕人怨氣冲天的因素,跟台灣的情况是類似的;香港年輕人比台灣更慘的是,台灣的樓價雖然已經大幅上升了不少,但近幾年停止了升勢,而且總體價格也比香港低得多。

政治是社會經濟狀况的延續。政黨與政客的表現,跟社會狀况是互為因果的。台灣出現高調承認「九二共識」,但實質上是「維持現狀」而拒談統一,這種政客無論是為了迎合選民時下的想法,還是他們實質上是棉裏藏針,有待仔細分析。但這種想法和做法,在香港也在廣泛出現,不但議員政客如此,公務員隊伍裏邊難道沒有?

統一領導台港澳事務?

既然台灣跟香港在社會與經濟結構轉型的情况相若,產生的社會運動也先後以相似的形態出現,中央政府不會看不到這個現象與趨勢,所以在制訂對台政策時也會考慮香港因素,反之亦然。那麼,政府架構的設置,很可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即從目前的台灣事務辦公室和港澳事務辦公室分別處理台港澳事務,將來是否也會考慮兩個辦公室合署辦公;即使不是合併成一個辦公室,起碼是在同一個「台港澳事務委員會」統一領導。

這種政府架構改革在中共的層面已經出現,2013年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就是將所有涉及國家安全的各個有關機構──軍隊、公安、國安、外交等等──既然金融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部分,金融部門也納入國安委;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方面也有責任,出現情况也會影響國家安全,港澳辦當然也是這個國安委的成員。按照同一思路,將來成立的「台港澳事務委員會」,也會將所有涉及台港澳事務的各個部門納入其中,制訂和執行跟這些地區有關的所有大小事務。

原刊於獨家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轉載。

阮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