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廣告內容更富感染力?

2014年,《玻璃門》與《笨蛋》合作推出電子書《「笨蛋」系列:雇主品牌戰略》(Employer Branding for Dummies)。這本書成功地由雇主角度出發,解答不少有關招聘的問題。藉着這個內容項目,它為《玻璃門》內容營銷中取得27%的客戶!
在內容營銷的大趨勢下,市務人員每天絞盡腦汁,希望創造能夠吸引眼球的內容項目。然而,內容營銷市場規模急速擴大,伴隨而來的,就是愈來愈多的衍生事物,包括營銷策略、市場數據、傳播渠道等龐大資訊。
 
在創作之時,請緊記制訂內容營銷策略時的兩大步驟:(一)界定作為策略骨幹的目標(Goal)和任務(Mission,或作使命);(二)制訂及定期調整具彈性的內容營銷策略。
 
本文將會透過介紹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內容營銷案例,闡述它們如何感動人心。希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啟發,審視現有內容營銷策略的方向。
 

引起共鳴的價值觀

 
 
國際運動品牌 New Balance 於去年八月,在社交網絡推出微電影《致匠心》(Heart and Hands)。這部影片以明星音樂人李宗盛為主角,片中拍攝了由李親手製造結他,和另一個鞋匠製造 New Balance 運動鞋的鏡頭,兩者相互不斷交替;背景傳來輕鬆的音樂,以及李率直的獨白。他以自身為音樂人的經歷出發,講述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影片結尾,李以「專注做點東西,至少對得住光陰歲月,其他的就留給時間去說吧」,歌頌專注工藝、追求完美、「作品就是自己」的工匠精神,向工匠致以崇高敬意。
 
《致匠心》抓住「精工匠造」的價值觀,顯示手工產品與眾不同的價值;引發受眾對於產品品質的要求及工匠精神的共鳴。在短短三分半鐘內,New Balance 運動鞋產品的出鏡時間不多,反而是讓李宗盛談論人生成為了故事主線,將產品製造與人生要求完美的哲學混為一談;令受眾留下了無限好感,令人感動。
 
相比市面上主力硬銷產品的廣告,這部影片反而轉向讚揚人性光輝,賦予品牌人性和美好情懷。雖然這個內容項目受眾互動性並不顯著,可是當中清晰的品牌訊息卻撼動人心,是軟銷極佳的案例之一。《致匠心》目前已經累計過千萬點擊率,並於今年3月榮獲2015年中國內容營銷金瞳獎內容營銷特別大獎。
 

「抽水」之作迎合社會潮流

 
 
最近香港談及多個「抽水」廣告,意即利用一些社會話題為自己的廣告進行二次創作。其實「抽水」行為遍及全球,以廣告界是愛「貼近新鮮事物」的性格,不去利用近期時人時事,反而會被認為「錯失良機」!
 
英國求職網站《職位網》(Jobsite)於2013年年底舉辦了一個名為「優勢」(Advantage)的抽獎運動,獲獎者可以得到《職位網》所提供的免費面試支援服務。這項宣傳活動針對「Y世代」(在80年代至2000年出生)的受眾群。當時負責宣傳「優勢」的內容營銷公司——Seven 就拍攝了一部宣傳影片。
 
這部影片並非平鋪直敘地描述「優勢」活動詳情,而是大肆「惡搞」當時英國廣播公司(BBC)播映的實況求職電視節目《飛黃騰達》(The Apprentice)。片中幾位主角無論打扮造型、動作儀態,乃至說話語氣幾乎百分百模仿自《飛黃騰達》中的人物。可是,他們在片中卻表現得怪裏怪氣,行為往往惹人發笑。其實,Seven 想利用這部影片中的荒誕,諷刺《飛黃騰達》的模擬求職情境不切實際,也想突顯出《職位網》「為客戶務實找職位」(real jobs for real people)的服務宗旨。
 
這部影片幾可亂真,吸引了不少受眾,也引起了社交媒體巨大迴響。單以 YouTube 影片平台計算,就有超過75萬點擊率,並為《職位網》吸引110萬個新用戶。2014年,這個內容營銷案例更獲得英國內容營銷協會(Content Marketing Association,CMA)頒發年度最佳內容營銷大獎。
 

為買家寫一本書

 
 
《玻璃門》(Glassdoor)是一個美國就業資訊網站,包含了20萬家公司薪酬、員工評價和面試經歷等資訊。而《笨蛋》系列叢書(For Dummies)則是一個出版不同知識領域的入門書籍的品牌,由音樂、電腦、工商管理,甚至語言等範疇皆有涉獵,其主體包羅萬有,更以深入淺出的專業內容吸引讀者。
 
2014年,《玻璃門》與《笨蛋》合作推出電子書《「笨蛋」系列:雇主品牌戰略》(Employer Branding for Dummies)。這本書成功地由雇主角度出發,解答不少有關招聘的問題。藉着這個內容項目,它為《玻璃門》內容營銷中取得27%的客戶!
 

感人的內容便是好廣告

 
「感人的內容便是好廣告!」這句話雖然說得籠統,有時還要看廣告的目標、對象及策略,但它不無道理。總結上的內容營銷案例,無不出於人性或受眾群角度出發,透過產生共鳴才可成功地為品牌進行人性化的營銷。
 
學要做好內容,最好的方法是制訂一套可行策略,並盡力使它具備感染力!
 
(封面圖片:設計圖片)
 
原文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嚴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