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得票率(由4年前的55%下跌至41%)、議席數目(由4年前的299席大幅下跌至今屆的60席左右),還是18區各區議會的控制權(由4年前全取18區到今屆只剩下因委任議員而保住的離島區),怎樣看建制派在這次區選中都是一敗塗地。這樣的區選結果,除了建制中人大跌眼鏡之外,也許連最樂觀的泛民支持者想也沒想過,到底這次選舉爆大冷的背後原因是什麼?
有名的《外交》雜誌(Foreign Policy)在香港區選結果公布後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這次建制派完全錯估形勢,令其在區選大敗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在香港的統戰系統,出現了經濟學上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Principal-Agent Problem)。這裏說的道德風險不是指建制派出了什麼道德問題(他們的道德是否有問題留給其他人評論),而是說同一官僚集團負責組織統戰工作,和向上級報告統戰工作的成績,但這兩項工作在執行上卻隱存着利益衝突:The people in charge of manipulating Hong Kong public opinion for the CCP are also the people charged with reporting on their own success。
「止暴制亂」政策徹底失敗
的確,從6月反送中運動以來,不少有識之士已不只一次發聲,指如果政府只以強硬態度回應示威者訴求,不單不能「止暴制亂」,反而會變成「以暴製亂」,在示威者暴力不斷升級,但市民仍然抱持着「不割席」的態度時,就表示「止暴制亂」政策的徹底失敗,可是建制派卻總以各種不同「原因」(如外國勢力)來「解釋」該政策的失敗,以圖避開負上政策失敗的責任。
除了統戰系統內的道德風險問題之外,另一個可能解釋建制派為何大敗的原因,是他們在利用大數據作分析時出現了失誤。建制派(尤其是中聯辦)利用大數據作選舉分析不是秘密,他們應該一直有利用以往的投票數據、各選區的選民資料、社交媒體的大數據來預測各選區的投票率,以及建制泛民所得的票數。其實所謂的大數據分析,其理論基礎與傳統數據統計分別不大,而這些數據分析的一個漏洞是不能預測「黑天鵝」事件的出現。
要從歷史數據預測與以往相若的情況不難,鐵票是不難「預測」的,我相信建制派是可以「預算」到會得到100萬至120萬票,可是要從歷來只有四成投票率的數據,估算出今次隨民意大爆發,而出現超過七成投票率所得出的選舉是不可能的吧。
到底今次建制派的誤判,是統戰系統出現道德風險的問題,還是大數據分析的局限令他們在「黑天鵝」出現時措手不及?我沒有很好的答案。不過,這次七成投票率,已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如果道德風險不是問題,那麼下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可能就會有充分的準備。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