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多少年東亞局勢就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呢?這裏也有幾個重要因素。
首先是中國的崛起及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力。這是一種自然而非人為的結果。傳統上,東亞社會形成了一個以中國為中心的區域秩序,即所謂「朝貢體系」。這個體系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個和平貿易體系。儘管它是封建的(叩頭),但在當時是中國以犧牲自己作為一個大國的利益來維持區域秩序的,人們不能以今天的眼光來論述朝貢體系。
不管這個體系的利弊如何,它畢竟存在了數百年。這一事實至少說明了一點,大國和小國之間儘管事實上不平等,但是可以和平相處的。大國和小國經過互相調適之後,形成了一個自然的區域秩序。數百年裏,中國沒有產生出類似近代以來西方那樣的帝國主義和殖民地主義。中國周邊那麼多小國,沒有一個成為中國的殖民地,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事實。
東亞的局勢變化是否是因為中國的外交從「韜光養晦」走向了「有所作為」,或者如西方所說的從「溫和」到「咄咄逼人」甚至具有侵略性了?也不見得。中國的崛起自然會對區域秩序產生巨大的影響,這和中國領導層的意向沒有多大的關聯。在很大程度上說,本區域的現存秩序是近代以來,尤其是冷戰以來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向東亞的一個延伸。近代以來,中國被帝國主義打敗,失去了其大量地緣政治利益;現在中國崛起了,又自然會影響其地緣政治利益,和基於這種利益之上的秩序形成。
中國領導層可做的事
中國領導層所能做的就在於如何理性地管理自己的崛起過程。這方面,中國的領導層也一直是有高度意識的,早期提出了「和平崛起」和「和平發展」的道路,近年又提出了意在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即大國爭霸)的「新型大國關係」的主張。隨着中國的崛起,民間自發的民族主義一直高漲,但中國領導層並沒有毫無責任地鼓動和利用民族主義情緒。即使在南中國海問題上,中國也一直處於被動應對的局面,直到最近才變得主動一些。實際上,任何中國領導層,如果要有效治理中國社會,就必須把民族主義的力量考慮在內,否則就沒有任何合法性。
當然,中國的一些做法是否最佳是可以繼續檢討的。國際社會一直緊盯着中國行為的每一細節。對中國來說,這既是一種巨大的壓力,也是好的壓力,可以促成中國避免犯不必要的戰略錯誤。不過,域外國家和區域內一些國家的行為更需要檢討,而這樣的檢討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出現。
各國缺乏反躬自省
在中國被普遍視為是威脅的情況下,域外大國和本區域其他國家的行為,往往在未有檢討的情況下被視為正當的甚至是正義的。實際上,東亞局面的出現是各國之間互動的結果。如果域外大國和本區域國家不能檢討自己的行為,就會犯重大的戰略錯誤。至少可以從如下幾個角度來檢討。
首先是美國的戰略誤判。東亞局勢在沒有美國和有美國、美國是持中立的立場還是「選邊站」的立場的情況下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美國,或者美國持中立的態度,本區域國家就自然會知道如何向一個崛起中的中國進行政策調適,形成一個比較自然的區域秩序。
儘管中國在崛起,但並沒有任何跡象顯示中國要挑戰美國。中國並沒有自己版本的門羅主義,沒有想着把美國趕出東亞。恰恰相反,中國希望美國繼續當世界警察,希望美國當一個好警察。不過,在中國看來,美國沒有做到。中國和美國沒有直接的地緣政治衝突;相反,中美兩國之間至少在經濟上高度互相依賴;並且在眾多的區域和國際層面,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間。美國的問題在於其同盟戰略問題。同盟是冷戰的產物,是針對第三方的。冷戰結束後,美國不僅沒有改變同盟戰略,反而開始把中國視為其競爭者甚至敵人,也就是同盟的對象。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