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幼稚園推行正向和精神健康教育?

由於幼兒正值發展情緒表達的初期階段,除了關注他們身心靈的動態外,幼兒在此階段的一大特點,是他們較難明顯表達自己的情緒,因而也更難察覺和檢視他們的情緒狀況及背後的問題。

近日發生有關學生墮樓的事件,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學生情緒和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不過相比起中小學生,幼兒在相關問題上似乎受到的關注明顯不及;而比起中小學已經持續推行了有關精神健康和正向教育多年,並且已有相應課程及發展出一定的教學模式,幼稚園教育在此方面更是明顯不及。正值兒童精神健康和價值觀教育日益受到重視,到底幼稚園教育該如何推動相關教育呢?

幫助幼兒表達自己的情緒

雖然很少特地打着正向/精神健康教育的名目,但根據筆者在幼稚園多年的經驗,其實不少幼稚園早已推行一些相關的課程和活動,但並沒有將其作為一個獨立和需要特定處理的教育範疇,而且有一些課程和活動推行了數年後,便往往沒有了下文,無法內化為學校持續推動的教學模式。當中筆者認為最大的困難,在於老師仍未能掌握到合適的教學和推動方式。

在這方面,筆者認為幼稚園在推行正向、情緒、精神健康教育方面,與中小學之間,有值得注意的差異和獨特之處。在中小學的情況中,學生的焦慮和情緒問題都較為突出和明顯,自我認同是最主要的問題;反觀在幼稚園中,由於幼兒正值發展其情緒表達的初期階段,除了關注他們身心靈的動態外,幼兒在此階段的一大特點,是他們較難明顯表達自己的情緒,因而也更難察覺和檢視他們的情緒狀況及背後的問題。

因此,在幼稚園推行正向或精神健康教育方面,有以下兩方面需要注意。首先,在教學方面,由於幼兒不懂得如何合宜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老師便不能夠直接向他們提問自己的情緒如何,而需要利用一些媒介,如圖像、情緒卡、面譜等,幫助和引導幼兒辨認自己的情緒,從而讓家長知道子女的狀態,懂得在家如何跟進。

其次是家校合作的重要。由於幼兒在學校的時間始終不及在家,因此學校更需時刻和家長跟進幼兒的情況,並幫助家長在家營造正向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由於幼兒在學校的時間始終不及在家,因此學校更需時刻和家長跟進幼兒的情況。(Shutterstock)
由於幼兒在學校的時間始終不及在家,因此學校更需時刻和家長跟進幼兒的情況。(Shutterstock)

正向教育從生活經驗出發

在幼稚園推動正向和精神健康教育方面,筆者認為另一個更應注意的重點,是學生的社經背景。除了學生自身的情緒狀態外,他們的社經背景也很重要。因為社經背景往往左右着兒童能否接觸某些事物,以及有否機會進行某些體驗。假若社經背景令幼兒缺乏某些經驗,他們便難以學習和掌握相應的事物。

情緒教育也是同樣道理。社經背景影響幼兒的生活經驗,也會制約了他們表達自己情緒和感受的方法。因此在進行正向和精神健康教育時,我們需要關注:到底幼兒的日常生活經驗是怎樣的?他們的社經背景對其日常生活經驗有何影響?從而因應幼兒的背景,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可接觸到的事物出發作引入。

在筆者多年在幼稚園工作的經驗中,看到的較成功推動的經驗,都是以一些核心價值觀為基礎推動,如尊重、感恩等,並從課程着手去做,鼓勵幼兒如何表達、分享和處理自己的情緒,達到認識自己、肯定自我,不與他人比較的價值觀。在幼兒階段,成功的正向和精神健康教育的重點,始終是教曉幼兒正確的觀念和價值觀。好像以五大核心價值觀(包括仁慈、感恩、成長性思維、好奇心等)為核心,設定合適幼兒的發展目標。

例如在筆者曾任教的幼稚園,便以遊戲教學的方式去推動。譬如要教導幼兒學習如何善用金錢,便利用「愛心小天使錢箱」等遊戲,通過讓幼兒選擇如何利用錢箱裡的錢,學習如何幫助別人,從而培養仁慈的價值觀。

塑造正向的社會環境

展望未來在幼稚園推動正向和精神健康教育的發展,筆者認為社會上的不同持份者均有其不可或缺的責任。首先是政府,不能只提供金錢資助便了事,而需要加強對教育工作者的培訓;其次,學校方面要有具體展現和發展具持續性的教學,並通過系統化的教學模式,讓老師和家長明白和認同正向教育的意義,而老師也要培養正向的態度。

此外,家長也應反思自己應如何看待子女,並和學校合作關注和發展幼兒的正向情緒,這在在顯示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最後,社會各界和大眾亦以正向態度看待幼兒的發展情況,嘗試理解他們的成長狀況而非動輒批評。社會各界更須努力塑造正向的社會環境和氛圍,這樣才能有助培養幼兒的正向情緒和思維。

黎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