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體質對於中醫對症下藥,或者調理身體治未病都十分重要。本社特別專訪出身嶺南中醫世家的羅頌慧博士,為讀者解構人體性質,以及如何因應體質來調節飲食習慣,保健身體。
體質因應作息習慣轉變
人所共知,體質普遍分為「寒底」和「熱底」兩種。但羅博士指出,這是基本分類而已,人體不只有兩種體質,而且體質還會因應我們的起居飲食習慣、居住環境及氣候而轉變。
她指出,中醫師可以透過「望、聞、問、切」來得知我們的體質。望,即是看臉色是否蒼白、身形有沒有水腫;聞,就是聽其聲音有沒有力氣,以及有沒有口氣和體味,若口氣不佳便代表消化功能較差;問,則是透過詢問了解患者身體徵狀來確認醫師的觀察是否正確,需要與把脈、觀望身形等診斷配合;切就是接觸的意思,透過把脈和按壓身體部位來診斷是否有疼痛或生長異常的硬塊等等。
肉類多温熱 蔬果多寒涼
飲食上,無論蔬菜、生果、肉類、家禽都有温熱、寒涼之分。一般肉類都是温熱的,雖然豬肉性質平和,但都屬於「血肉有情」之品;至於水產,蝦、海參等則屬於溫熱之物;而大部分蔬菜則是寒涼的,水果則以水分多寡來分辨屬性,水分較多的西瓜、哈蜜瓜偏向寒涼,而水分較少、較甜則偏向温熱。
寒底一族:多以薑蔥蒜拌煮蔬菜
說到「寒底」,常見的表現莫過於手腳冰冷,嚴重者甚至手肘、膝關節都十分冰冷,又害怕寒冷的天氣,冬天晚上甚至難以入睡。 由於身體暖氣不夠,寒底人士應避免過多活動,多蜷縮手腳休息,以免身體的暖氣散走。
寒底人士通常較喜歡温熱的食物,不喜食生冷食物,例如雪糕、汽水和魚生。雖然大部分蔬菜都十分寒涼,但因蔬菜蘊含豐富的膳食纖維、維他命與礦物質,是人體必須,故羅博士建議可添加薑、蔥、蒜、洋蔥等性温熱的佐料伴煮,可平衡寒涼;水果則可選擇龍眼、荔枝等性質較為燥熱的種類食用。
熱底一族:少吃煎炸品 多飲夏枯草
至於熱底人士的手腳則比較溫熱,尤其是舌頭和唇色比較紅潤,為人好動,容易長痱滋或炎瘡,甚至因為大便比較乾結而導致便秘。故他們需要多吃寒涼食物、少吃煎炸食物。例如,可以選擇多汁的香蕉、火龍果;肉類和水產則選擇較溫和的白切雞、水鴨和蟹。
但過度進食寒涼之物,會傷害脾胃消化、削弱排水功能,因此羅博士提醒,熱底人士需要適度進食。而為了避免痱滋或炎症,也可飲用夏枯草、菊花茶等涼茶,調節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