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開幕了 中國的身影頻頻出現

本次開通的「奧運地鐵」上運行的列車全部是「中國製造」。這批列車由中國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最高設計時速為100公里。但這並非中國列車首次為在巴西舉辦的大型體育賽事服務。早在2014年世界盃期間,由中國提供的電動車組就為無數觀眾帶去了便捷的觀賽體驗。
在明艷的陽光與抗議的喧囂聲中,里約熱內盧成為史上首個主辦奧運會的拉美城市。第3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於8月5日至21日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雖然賽事仍未展開,但從地鐵列車到場館建設,從奧運吉祥物玩偶到各國國旗,「中國製造」進擊里約奧運市場,已成為最大贏家。近年來中國的體育經濟方興未艾,愈來愈多大企業和富豪投資國內外職業運動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可以預見中國將會成為未來全球體育經濟的重要玩家。
 
撰文:范思憶、蕭鋒
 
這次的夏季奧運會是繼2014年世界盃足球賽後巴西的又一體育盛事。然而,盛事臨近,里約顯然「還沒有準備好」。自09年10月里約熱內盧通過三輪投票擊敗西班牙馬德里、美國芝加哥和日本東京獲得第3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以來,對於這一屆奧運會的議論就從未停歇。吉祥物被擊殺、火炬傳遞事故頻發、運動員和遊客接連被搶、基礎設施不健全、寨卡疫情恐慌、環境污染嚴重、比賽場館和奧運村治安不佳等等屢屢傳出,有人稱奧運之行是「里約大冒險」,這場還未開幕的奧運會甚至已被網民定調為「史上最差的奧運會」。
 
如今,負面消息纏身的里約終於迎來一個好消息:本應在今年年初開通的里約地鐵四號線,終於在奧運會即將開幕前一週(7月30日)宣布通車,巴西代總統特梅爾與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成為第一批乘客。從8月5日開始,這條地鐵裏將會擠滿數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乘客。由於這一條地鐵線路將里約市區及奧運會主場館之一奧林匹克公園所在地巴哈區連接起來,所以它又有「奧運地鐵」之稱。
 
而本次開通的「奧運地鐵」上運行的列車全部是「中國製造」。這批列車由中國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最高設計時速為100公里。但這並非中國列車首次為在巴西舉辦的大型體育賽事服務。早在2014年世界盃期間,由中國提供的電動車組就為無數觀眾帶去了便捷的觀賽體驗。
 

中國早已布局奧運市場大餅

 
據官方公布的訊息,巴西為籌辦此次奧運至少投入120億美元的經費。身為全球製造大國的中國,早已積極布局爭食這塊奧運商機大餅。為迎接2014年世界盃和16年奧運會,里約提出了龐大的城市交通運能提升計劃。中國中車長客股份公司累計取得巴西的地鐵和電動車組近600輛列車訂單,總金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約15億美元)。
 
除地鐵之外,里約奧運「中國製造」的身影幾乎無所不在。里約奧運會的250萬個吉祥物玩偶「維尼休斯」和「湯姆」以及紀念徽章都是由北京華江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生產製造的。而建設奧運村時的工程機械主要是由中國的「三一重工」、「徐工」和「中聯重科」等企業提供的,中國起重機目前在巴西的市場佔有率超過百分之80。而奧運開幕式主場館和其他運動場館以及奧運村的空調則是中國著名家電品牌格力電器的產品。中國同方威視和浙江大華兩家公司則提供了奧運期間的主要安保工作。至於奧運聖火傳遞手的服裝,以及大會醫療、服務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專業裝備;會場上的頭巾、帽子、圍巾、螢光棒等周邊產品,也幾乎由中國的廠商承包。更重要的是,無論哪一場比賽由哪些國家奪得前三名,頒獎台上升起的國旗也幾乎全都是「中國製造」。因此,有人戲稱,無論本屆奧運中國能奪得多少面獎牌,毫無疑問,中國都是里約奧運最大的贏家。
 

體育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2014年10月,《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出台,將發展體育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正式吹響了中國體育產業發展的號角。中國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副司長在解讀《意見》時表示:「要改進當前中國體育產業市場的問題,政府必須要改革創新、簡政放權,市場機制的整體設計上更加完善,才能促進體育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除此之外,還明確訂出了中國體育經濟十年後的發展目標,即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要超過5萬億目標。
 
奧運會作為全球化市場環境下的世界體育盛會,蘊含着巨大的商機。全球體育品牌紛紛啟動奧運戰略,試圖借助奧運提振業績。中國國產體育品牌也不甘示弱,希望藉着四年一度的奧運東風,在全球化體育經濟市場的份額之爭中搶佔一席之地。除了安踏贊助中國代表團領獎服、「三六一度」贊助里約奧組委之外,其他品牌如匹克等也以贊助其他國家代表團及運動員的形式出現在里約奧運會上。
 
而除了緊隨奧運契機密集流入的體育用品製造業的「橫向」資本,近年不少資本也在不斷開拓挖掘體育產業中包括經紀、文化、傳媒等領域的「縱深層面」。而民營企業相對於國有企業具有靈活運營、決策可控、營銷活躍等優勢,自然成為體育經濟這塊「朝陽產業」新版圖上的第一批探索者和開拓者。
 

體育經濟巨大空間

 
對於中國本土的體育品牌,中國品牌專家李光斗稱「機遇與挑戰並存」。「中國本土體育運動品牌除政策扶持以外,面臨最大的機遇是全民健身興起熱潮,由此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李光斗稱。從中國體育產業的 GDP 不斷增長可以看出,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對 GDP 的貢獻2006年是百分之0.46,而到了14年全國體育及相關產業總規模達到13,500餘億元,實現增加值4040億元,佔當年 GDP 的百分之0.64。橫向比較來看,2014年,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甚至佔到了 GDP 的百分之2.93。而中國人口接近美國人口的四倍,近年來新興項目不斷湧現,中國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支持和籌備各類賽事,這說明體育運動品牌在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李光斗表示:「對於中國本土體育運動品牌而言面臨的挑戰也是明顯的,與國際運動品牌相比,本土運動品牌存在着科技含量不足、商業模式沿用製造業模式,還在賣產品的階段,由此產生品牌老化,有消費實力的年輕消費者流向國際運動品牌,競爭乏力。」
 
李光斗表示:「中國體育產業雖在起步,但體育用品製造仍然處在『產量大國、品牌效果』的階段,而體育產業經營(體育經紀、賽事內容運營)尚在學步階段。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的體育產業處於劣勢競爭地位,中國體育品牌走出國門需要把握一點,即聯合。」例如樂視有體育賽事內容轉播方面的優勢,恒大有體育經紀方面的優勢,李寧有體育用品製造方面的資歷,而體育產業是一個輻射點廣泛的行業,如果能實現聯合經營,而不是目前的各攻一點,中國的體育品牌便有更大的可能在世界範圍內嶄露頭角。
 

中國的天時地利人和

 
顯然,中國的體育經濟在全球化平台中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恰逢中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市場化放寬、文化產業興起的「天時」,兼具中國「產量大國、製造大國、人口大國」的地利,再加之中國民營企業家勇於弄潮開拓創新市場的「人和」,中國的體育經濟無疑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也將會以令世界震驚的速度向全球化市場進擊。
 
原刊於獨家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發表。
 
(圖片:亞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