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1.8兆個面授課時對後疫情教育的啟示

筆者認為後疫情教育的特質是去中心化和高度個人化,學校將慢慢換變成近似「學習中心」(Learning Hub)的角色,為學生提供資源而不是主導資源分配的平台,令學生可以更容易就個人學習需要獲得教學資源。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研究,2020年2月到2021年8月,由於疫情肆虐,各國的抗疫或隔離措施導致全球學童損失約1.8兆面授(in-person learning)課時。香港由於經濟和科技發達,大部分學生於停課或停止面授課程期間,依然可以線上學習,不至於荒廢學業。踏入2022年,教育界依然面對學生學習差異擴大和教學進度落後的問題。筆者將審視構成這兩個問題的原因,並就後疫情教育(Post-pandemic Education)提出意見。

家庭環境不同 拉開學習差距

學生之間學習差異擴大,與疫情期間大行其道的線上授課模式息息相關。因家庭環境和家長支援程度不同,不同學生線上學習效果大相徑庭。一些家長熟悉其子女學習情況及能力,能抽空敦促及支援學生學習,線上學習效果良好;一些家長無瑕監督子女,學生亦不自律,線上學習效果較差。部分家長即使願意充當「家庭老師」,也因為不清楚子女的學習能力和特質而無從入手。一段線上學習時間過後,學生間的學習差異進一步拉開。

消失的測評措施和工具

面授課包含各種收集和記錄學生學習情況的措施和小工具,對設計及修訂教學內容非常重要。家長和學生依靠學校測評進度,停課時,縱然想自行安排學習,也欠缺數據及量度學習效益的工具。

線上授課,老師不容易觀察學生眼神和肢體語言,因此無法即時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從而調整教學。雪上加霜的是,一些重要的測評工具如默書、測驗和考試也因疫情暫停,老師難以測量教學成果。教學進度落後已是預料中事,只是事實全貌卻到復課方能清晰展現。

失去面授課時 等如失去學習時間?

復課後,老師和學生都為彌補失去的面授課時而忙得不可開交。雖然學生追進度依然要面對許多困難,但樂觀地想,線上學習期間成果不佳的學生是否全都虛度光陰,沒有好好學習?當然不是。

一些學生雖無法緊跟線上學習進度,卻能自學其他課外知識和技能。筆者聽說有學生停課期間學習多媒體,製作了不少有趣的短片。沒有停課,我們可能不會發現某些學生有學科以外的濃厚志趣,也不會發現我們沒有良好的工具持續收集和記錄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有效率地翻查及分析學生的學習足跡。

後疫情教育應更重視學習數據

面授課受影響期間,教育工作者、家長及學生無法如往常記錄及測評學習數據,縱然知道有學習問題,也難以對症下藥。由此可見,持續有效地收集、整理及分析學習數據對教學舉足輕重。學習數據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協助教育工作者與家長支援學生學習的基本科學根據。

疫情促進教育界推行線上學習及混合教學(Blended Learning)的發展,學生學習模式愈來愈自由,去中心化趨勢正在悄悄逼近。在如此自由和變化急速的學習環境,學生即使自律自學,也必需有效的數據記錄,方可幫助其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檢驗其學習成果。

筆者認為後疫情教育的特質是去中心化和高度個人化,學校將慢慢換變成近似「學習中心」(Learning Hub)的角色,為學生提供資源而不是主導資源分配的平台,令學生可以更容易就個人學習需要獲得教學資源。學生為本的教學改革將繼續推進,學生的天賦、志趣及個人需要將比以往更受重視,高度個人化學習模式將會滲入每個教育範疇。進入去中心化和高度個人化的教育時代,家長和學生要加倍重視、有效記錄和運用學習數據,肩負起更多規劃和安排學習的責任。

鄧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