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法官胡國興、前財政司長曾俊華及前政務司長林鄭月娥(下簡稱胡、曾、林鄭)已成為第四屆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候選人,選舉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我特別強調三人過去的職稱,除顯示香港政界第一把手的位置仍然吸引不少具份量的人士爭選外,還有主觀願望,就是三位候選人能分別就各自擁有的專業知識及視野,透過各自的選舉工程,讓全香港700萬市民聽到看到,為香港與國家同感欣悅,雖然政改方案早前被橫蠻否決,沒有資格投上神聖一票,卻也能夠心有所屬,這就是香港的特首。
三位候選人 教育政綱比拼
但理想與現實落差很大,曾經為大法官的胡國興,在毫無事實根據下,就指責對手,假若當選特首,將會比現任特首梁振英更梁振英,又謂自己參選特首的最大目的,就是阻截林鄭當選。一位已退休多年的大法官,從來未有對香港政事發表一言半語,但站在特首選舉平台上,就要以十惡不赦、卻舉不出實憑實據的罪狀,指責對手並與對手有工作相關的人物,這是法官的榜樣嗎?我只想到「連坐法」三個字。再說,如果參選特首的目的只在於阻截另一對手當選的話,無疑太兒戲了。
曾經當近十年財政司長的曾俊華,到我執筆撰此文之時,並未有在公開的場合上,闡述多年理財的管理哲學、如何依照基本法的量入為出原則處理香港的財政政策。倒是曾俊華為官多年,既未踏足教育部門,亦未有對香港的教育政策、課程及考核、乃至家庭教育等發表過任何意見,民間想到教育,根本完全不會聯想到曾俊華。但自他宣布參選,還未取得足夠提名之前,已公開且十分高調,說要全面取消中英數三科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究竟為何取消?是各級全部取消(中三、小六、小三)?抑或局部取消?而用政治力量要評估考核全面下架,後果會怎樣?特首選舉台上、台前台後,都未見曾俊華團隊有所解釋。有政治團體舉辦特首選舉論壇,曾俊華卻選擇不出席,所據理由是要主辦單位更有代表性,方選擇出席的可能,這是合理的解釋嗎?其餘兩位對手為何又會出席?從教育現場看,參選而不肯辯論,這會是公民教育的參照對象?抑或是反面教材?這個答案是很容易判斷的。諷刺的是,曾俊華卻獲全港最大的教師工會支持,由其壟斷囊括的選委會30票,全數提名為特首候選人,這叫教育專業?
至於林鄭,擔任政務官多年,綽號「好打得」,官至政務司長。理論與實際、行政能力應相當強,行政能力特強的演繹,應在於事無大小,效率與效能俱在,但自公布參選之後,生活上的自我管理卻常有「甩轆」(意外、擺烏龍)的表現,市民日常生活八達通使用的「技術」都未能掌握,這是小事的糊塗,但在大事上,參選政綱的出台較之對手何止慢半拍?對參選特首來說,政綱是頭等大事,為何如此不打得呢?若以從來沒有參選經驗作為推搪、起步參選較遲作為藉口,這些「道理」是說不過去的,特首是做大事的角色,危機處理是考驗領導能力的必需,危轉機,抑或危機變覆亡,盡速決定與行事能否雙管齊下,能否調動團隊,就成為關鍵!
教育現場 教師擔子繁重
返回教育現場,三人的政綱裏,以林鄭提出教育撥款每年增添50億港元(折合約6億4,400萬美元)的經常費最能引起學界注意,但我亦聯想中國歷史上,短命的隋皇朝,倉窖糧餉滿瀉,卻又有饑民遍野的現象。按過去特區回歸20年,優質教育基金滾存至80億,禁毒常務基金累積至40億,其餘數以億計的存在基金多的是,儲蓄之多,已經成為結構性「水浸」的問題!但另一邊廂,年輕合約教師捱苦多年至中年,都無法轉做編制內的長約教師,任何一個行業,當無法吸納新血融入體內,這個行業有生氣嗎?很多學校陳舊的設施,只能被要拿選票的立法會教育界功能組別議員,在臨近選舉時,用作爭取選票的議題,但學校現場的實景是除非死人塌屋,否則是年年申請校舍維修,只換來年年的盼望等候,三五七年等閒事。學童成長問題越來越複雜,但看今天校內的班師比(即一班學生與教師人數的比例,高中是一比二、初中是一比一點七),教師教學擔子繁重,有時間輔導學生成長嗎?三位候選人都說教育重要,但如何有效投資教育,而教育政策怎樣配合,這在三人的政綱裏,都難窺究竟。
李克強總理在向全國政協及人大發表的工作報告中,點出「港獨」的棘手問題,如何培育及落實香港年輕一代要具備「香港情懷、國家觀念及世界視野」,這是對「港獨」消毒的最好方向,也是香港教育十分重要的課題,三位特首候選人又要在政策上怎樣演繹呢?香港學界期待清楚說明,但至今仍然未見頭緒。我只能以「天佑香港,教育要有明天」作結!
原刊於《亞洲週刊》,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