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館.關公

香港紀律部隊,特別是警察,為何也信奉關公?最直接原因當然是關公本身的忠義精神和傳奇生平。

大館、關公有何關連?或擦出什麼火花?原來,本月起,大館將舉辦關公文化展,並上演數場關公戲曲。緣起曾在大館工作的前警員或懲教署人員,不少受訪時提及紀律部隊的拜關公文化,因關公的「忠義仁勇」精神,相當吻合紀律部隊宗旨,故每逢同事升職、破案或關公誕期間,往往整個部門,不論信仰,都一起誠心敬拜。

關公信仰在中國由來已久,尤其經歷宋明清三朝統治者大力推崇,分別獲宋徽宗加持為「武安王」、明萬曆神宗追封至「關聖帝君」及清光緒命為「宣德關聖大帝」。至明末「關公祠廟遍天下」,清代僅京城內,關公廟便過百座,趙翼在其《陔餘叢考》中驚嘆:「香火之盛,將與天地同不朽。」

紀律部隊供奉

中國儒釋道文化中,只有關公跨越三教和各行業,在佛教為「僧伽藍摩菩薩」守護淨土;儒教是「武聖人」,與「文聖人」孔子並列;道教則為「關聖帝君」伏魔三界;民間商家更因其以義取利尊稱「武財神」;慈善團體如香港保良局上世紀初成立時,也希望員工以關公精神服務社群,百年至今維持拜祀;乃至黑幫會堂亦同樣崇拜關公。

至於紀律部隊,特別是警察,為何也信奉關公?最直接原因當然是關公本身的忠義精神和傳奇生平。關公的得姓始祖關龍逄,乃夏朝宰相,因夏桀暴虐,多次進言後被殺,成為中國第一位以死諫君良臣,成就家族忠義基因。其在世時,武藝高強、水淹七軍,被兵家尊為「武聖人」,這自是當警察必備條件。桃園結義後,誓死忠心追隨劉備;至劉備戰敗,為保護劉夫人被逼投降,面對曹操殷勤相贈厚禮,一直保持忠貞無動於衷,只全意打聽劉備下落,其拳拳之心留下「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感人典故,為社會對朋友、兄弟及團隊的理想追求。同時,於危難時遇困厄不退縮、敢於承擔的性格,亦令人們深信關公保家護土、安定社稷的法力。

此外,根據《三國志》,關公曾在劉備手下任「別部司馬」,屬軍事職務,但古代軍、警不分家,司馬也履行一定警察職能,且各行業都尊崇一位祖師,如釀酒的拜杜康、木匠拜魯班等,故警察的前身──衙門內的衙役,自然把關公作為行業祖師拜祀,此傳統追溯至北宋徽宗年間,唐代的武神代表則是姜子牙。宋《解州聞喜縣新修武安王廟記》碑文上的立碑人名單,便包括衙役頭領名字,香港警察的關公文化應亦由此傳承。

香港警署內拜關公最早的紀錄始於1931年,駐守油麻地偵緝部的Sergeant Major(一等高級警長,後改稱警署警長)黎兆當年在大房內供奉關公,祝禱自己更機智勇敢,迅速緝拿歹徒歸案。此後其他警署相繼仿效,不久擴展至消防、海關等紀律部門,至今不少老一輩警員每天上班仍先拜關公。數年前一警局局長曾不顧反對,堅持移走局內關公像,同僚集體抗議,結果只好安放原位。

蹤影遠及非洲

若敬奉關公,其塑像造型衣着也有一定講究,該留意警察拜的關公乃身穿綠袍,代表天下太平,沒有戰亂;黑道拜的則是紅袍關公,代表血戰沙場,收穫豐厚。大家有興趣不妨進一步研究。

隨關公文化在歷代普及傳揚,中國內地、港澳台以及海外各地共建數以萬計關公廟,遠至非洲及澳洲最南端的塔斯曼尼亞都能找到蹤影。今天,僅台灣就有600多座,全港則有43間,最大的位處深水埗,最活躍則數筲箕灣。當然,關公文化發展也曾經歷起伏,如在1895年,日本因中國民眾在關公廟結盟抗日,在台灣大量拆除關公廟,但絲毫無損關公所代表的忠義精神。

去年香港回歸國家20周年,關公的故鄉山西運城,送贈香港山西商會一尊20呎高關公銅像,現豎立元朗大棠,像旁更設教育廊,歡迎市民遊客參觀。要學習關公的忠義仁勇,在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可先去大館,再到元朗,順道欣賞大棠漸紅的楓葉。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許曉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