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玄——再說漢廢帝海昏侯劉賀

劉賀既失了帝、王的身分,雖然最後還受侯為海昏侯,不過仍背着一大堆罪名,還有漢廢帝之名的恥辱。先後兩個指定承繼海昏侯王位的兒子,分別早死,34歲便鬱鬱而終。

今年3月尾,我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授所成立的懷土會去了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博物館及發掘墓地遺址參觀。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旅程,最高興的是一團25人得到江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老師及海昏侯墓考古發掘組組長楊軍老師親自接見和講解西漢文化,非常感謝兩位老師的熱情款待,讓我們一班後輩感受他們對考古的熱愛,知道每一個國家,如沒有考古學者做研究,好多歷史文化都會變得蒼白而缺乏真實感,這是「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

兩位江西考古學界的老師親自接見我們,並講解西漢文化。
兩位江西考古學界的老師親自接見我們,並講解西漢文化。

漢代海量的黃金儲備

為什麼海昏侯劉賀有那麼多的金馬蹄、金麟趾、金餅和金板呢?出土的一共478件,在博物館展出了部分,它們在展館排列出來的效果令人驚嘆,比市面的金舗更豪更好看!原來西漢不但風行「事死如事生」的厚葬,也是一個用金量極高的朝代。大陸著名貨幣史學家彭信威老師在《中國貨幣史》一書中統計,西漢初由漢高祖劉邦,包括高后,到平帝十一皇帝一后,分別賞賜納大功的臣子、侯王等人就超過一百萬斤黃金。漢代一斤等於現代的250克,折合當今的250噸左右,根據中國黃金協會最新統計,截至2015年底,中國黃金儲備是1762.32噸,換言之,2000年前的西漢,光是賞賜黃金給王侯和功臣,用量已經達到2015年中國黃金儲備的15%左右,誇張吧,是不是?當時每個侯王都會儲備黃金,會用在每年上繳中央的朝貢、贖罪或自己賞賜家臣。相信劉賀的金儲備主要是繼承祖母和父親的家財。海昏侯墓出土的20塊金板,每塊重約800-900克,含金量達99%,可說是九九金!金馬蹄與金麟趾是漢武帝為炫耀自己得到麒麟、天馬兩種祥瑞獸而專門製造的「紀念品」,他便用來賞賜功臣。

2000年前的西漢,光是賞賜黃金給王侯和功臣,用量已經達到2015年中國黃金儲備的15%左右。
2000年前的西漢,光是賞賜黃金給王侯和功臣,用量已經達到2015年中國黃金儲備的15%左右。

劉賀的祖母是李夫人,深得漢武帝劉徹的寵愛,「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歌詞裏的絕色大美人就是李夫人。李夫人生有一子,劉賀的父親是山東昌邑王劉髆,但可惜劉賀沒有得到祖母美麗的遺存基因,史書記載他是小眼睛,鼻子又塌又尖,眉毛鬍子稀少,身材雖然高大,而且患有嚴重的風濕關節痛病,令到他行動不便,連見客時不能坐在坐榻上,只能臥在床榻上。

不過,劉賀應該是個文青,頗有品味的「王二代」。他自小已從當時精通治世經典《尚書》的大師夏侯勝和對《詩經》很有研究的名臣王吉學習,漢室尊儒,皇族子弟自然視孔聖為偶像,在劉賀墓出土文物中就有一屏有孔聖像帶領弟子的漆屏風,相濡在出土文物庫看到的孔子像已經是十分模糊不清了;出土的竹簡中有《論語》(包括現今失傳的《知(智)道》篇)、《易經》(可能有失傳的夏朝《連山易》、商朝《歸藏易》和其他典籍),但根據楊軍老師說,由於竹簡經過二千年的積壓,不能用力逐條分開,只能把它們浸在藥水之中,讓它們慢慢自然地鬆開,恐怕還要等兩三年才有機會讀到《知道》和《易經》全篇,急不來了。

鬱鬱而終的劉賀

從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相濡可以想像到一幅畫面:一室之內,可以調光暗的雁銜魚燈和青銅連枝燈照得燈火通明,博山爐的香薰瀰漫,海昏侯品嚐完從青銅蒸餾器爐蒸餾出來還帶着芋頭味的美酒,就吩咐近百樂人分別輕歌曼舞,敲響編鐘和編磬。劉賀則與夫人一個彈琴,一個調瑟,跟吹排簫的合奏一曲漢樂府民歌《上邪》篇:「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夫婦誓守至海枯石爛,小兒子在旁推着有足底有輪子的銅虎玩具玩着…… 。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器。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銅器。

劉賀原本可以對酒當歌,笑說人生幾何,但回想當日他無端端的被權臣霍光邀請到長安做漢帝,他便帶着200多人從山東昌邑趕赴長安,一心以為「人生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可惜做了27日皇帝就被權臣霍光大將軍懷疑他不願做傀儡皇帝,與家臣合謀剷除霍光家族,於是說劉賀荒淫無道,犯下1127條罪等罪名,不適合做皇帝,要貶為庶民,遣返山東十年,真是「成也霍光,敗也霍光」。直到漢宣帝即位,知道他再沒有威脅性了,才恩賜他封侯於江西南昌之海昏古國,他才舉家遷去南昌,但漢宣帝仍然命令當地官員時刻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隨時打小報告給宣帝。

劉賀既失了帝、王的身分,雖然最後還受侯為海昏侯,不過仍背着一大堆罪名,還有漢廢帝之名的恥辱,將來史官怎樣寫自己呢?更不幸的,先後兩個指定承繼海昏侯王位的兒子,分別早死,想到這裏,劉賀那番心情,真是更與何人說,難怪他到34歲便鬱鬱而終。

文相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