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規劃 先做餅後派糖

大灣區首要任務應是制訂一個可以「做大個餅」的規劃,而不是由內地「派糖」,提供優惠吸引港人北上。

類似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群合作發展規劃,在內地還有好幾個。其中最有實力者,當數長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早前當粵港澳大灣區仍在召開高層會議之際,內地媒體報道上海已宣布正在組建「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目標是把長三角建設成全國「新發展理念的引領示範區,成為全球資源配置的亞太門戶,以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香港與上海之爭,曾是回歸後一個「熱門話題」。到底誰是全國的金融中心、「中國的曼哈頓」,引起過不少議論。現在香港已融入國家發展規劃,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一員,跟長江中下游的長三角「各據一方」,理論上沒有直接競爭。然而大家都把目光放在要成為亞太、世界級城市群,在發展策略、具體政策等方面肯定會有正面競逐。

跟內地城市群發展不同,長三角灣區以上海為龍頭,帶動周邊城市;京津冀則以北京為首,聯合天津河北。如此佈局都是「無可爭議」的,因為其他城市不會認為比上海或北京強。

即使以外國灣區計,紐約灣區以紐約為中心、東京灣區以東京為中心、三藩市灣區以三藩市為中心,佈局清晰,整個灣區都以中心城市作為樞紐帶動整個灣區發展。但粵港澳大灣區卻沒有明顯的「龍頭」,到底哪個城市才是「中心」?

說過了:內地城市市長都以經濟發展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準,大家「咁高咁大」,都要爭取表現,要在大灣區概念下一起合作,某些情况下要「犧牲小我」配合整個灣區發展,單是利益妥協已不易達成共識。

灣區首務是制訂「做大個餅」規劃

可以說,長三角和京津冀的城市群合作是大勢所趨,因周邊城市都希望跟着上海和北京謀求更大發展空間。它們的合作是因應發展需要而來,中央政府的角色只需做好協調,難度不大。大灣區則是從上而下,由中央指令要做,各個城市有不同考量,廣州、深圳、香港、澳門各有自己發展基礎。要達成一套合作規劃,難度自然大得多。

城市合作,目標應是產生新的價值,把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提高,惠及各個合作方的人民。簡單地說,就是「把餅做大」。然而在粵港澳大灣區討論過程中,不少訴求都集中港人在內地的醫保、社保、置業等民生問題。這些都是在大灣區形成過程中要解決的,然而大灣區首要任務應是制訂一個可以「做大個餅」的規劃,而不是由內地「派糖」,提供優惠吸引港人北上。換言之,如果大灣區不能提供機會,只是為了解決港人遇到的生活問題,其發展前景是非常有限的。

粵港澳大灣區如果是一個生氣勃勃、充滿機會的地方,港人一定會北上發展。改革開放之初,港商絡繹不絕北上開拓,看中的就是在內地的機會,而不是良好的生活條件。現在大灣區的發展亦應如是。

但問題是到底大灣區能提供什麼機會?這些機會是否有足夠吸引力令港人北上?

內地和香港合作,談了很多年,也做了一段時間,然而成效並不明顯。2003年香港與內地簽訂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15年過去,兩地合作仍然因宏觀政策、法律制度、審批制度、服務貿易規則以至稅制等障礙,而得不到大突破、大發展。現在大灣區規劃可以做到真正的拆牆鬆綁嗎?

建一體化市場 對香港最實際

內地和港澳簽訂的大灣區合作協議共有七個範圍: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設。

如果嫌太多、太複雜,我認為做好第二點,即建立一個一體化市場,對香港來說是最實際、最立竿見影的一招。

香港是一個完全外向型的經濟體,人口少、市場細,必須靠服務全球工商企業作為經濟生命線。大灣區有6000多萬人口,如果能形成一個一體化市場,香港的擴展機會立刻就增加近十倍。

在CEPA協議下,香港專業服務雖可進入內地經營,但在資本及經營歷史方面要求都極高,中小型企業難以承受;其他如會計、證券等則不允許港人獨資經營,限制多多,要北上發展真是談何容易。如果大灣區能夠形成一個一體化市場,香港的中小企、專業服務、資產管理、社會服務(醫療、教育)以至創新科技等,都可以得到一個新的發展空間。能做到這一點,對香港已非常有利。

但對其他大灣區城市來說,提供了一個一體化市場,對它們的好處有多大?內地城市希望得到的是產業升級、「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更多的開放政策優惠。這些要求,香港幫不上忙,只能由中央統籌安排。

說到底,由於沒有一個「龍頭」,粵港澳大灣區11個城市只能透過協商達成合作,加上大灣區是規劃的產物,必須由中央主持協商調度;利益不容易擺平,需要各城市磋商討論。因此大灣區發展規劃只能慢工出細貨,不能一下子就推出整套規劃。有人認為大灣區規劃遲遲未出台,是因為中美貿易戰,中方不願亮出「底牌」。我認為這是「想得太多」:協調各方利益需要時間,不能一蹴即就,應該才是規劃尚未出台的「真原因」。

香港肯定有與別不同的角色

內地網民比較長三角和大灣區的評論很值得參考:「長三角缺乏深圳那樣的創新發展動機──長三角核心是上海,可惜上海創新乏力,新經濟甚至不如杭州」;「大灣區有深圳,深圳強大的根本原因是依靠香港。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有着長三角乃至全中國所有城市都不具備的金融優勢和體制優勢,扮演着深圳(大灣區)定海神針的作用。資本、人才到了深圳安心、放心,因為旁邊就是香港」。(內地「網大論壇」)。雖然只是網上之言,但也反映了內地民眾對香港的觀感。香港在大灣區內雖不是「龍頭」,但肯定有與別不同的角色。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陳景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