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們要知道顧客的想法,往往要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通常在行為過後查詢答問者他們對事情的看法,並由獨立的調研機構進行,以顯示其公正性。問卷的誤差在於問卷設計的準確性、提問者的技巧、答卷者的記憶、是否願意認真答卷的態度、綜合計算及結果推斷的準確性等;結果是簡單的一句,很多時得到的答案並不能完全反映行為或事實。相信大家已聽過不少調查結果與事實相反的情況;遇到一些敏感問題,如年齡收入、政治取態等,更顯出問卷調查的局限。
自從電腦普遍化,互聯網通行,品牌利用一些已有的實時數據,往往比用事後的調查更能準確地知道顧客是誰,其行為如何;因為那是已發生的事實,而非憑一些回憶或意見來搜集數據。同時,憑這些數據,能準確地預測一群、以至個別消費者將來的行為。
預測消費者行為
讓我們先看一個故事:Target 是全美第二的大型連鎖零售店(Walmart 為最大),現於美國及加拿大設有1,900多家店鋪,他們早已把顧客行為進行大數據分析。一天,客服部門收到一位父親的投訴電話,他說 Target 把一張折扣券送給他17歲的女兒,讓她能以特價購買嬰兒尿片及避孕藥,他認為女兒跟本不需要那些物品,所以感到被冒犯,故要求 Target 道歉。但幾天後,該位父親卻跑到 Target 道歉,原來他女兒真的懷孕了,只是老爸不知道而已。
因為懷孕者的消費習慣,在不知不覺間改變了,即使自己不知,行為上卻彰顯了出來;同樣地,Google 透過一些搜尋數據,便可預測一個人對某些事情的興趣。
數據提升銷量及客服素質
著名的阿馬遜網站(Amazon.com),是透過數據增加銷量的先驅。他們對用戶的需求分類,在網站分別推薦同類的讀者看過什麼書,因而增加了30%的銷量。
打電話到美國運通,他們會憑會員數據庫中來電號碼知道致電者為何人,所以在電話接通後,客服人員便能直呼顧客的姓名,這令來電者感到自己被重視;亦能增加消費者的信任。
預測流感發生
在日本,有一個應用程式,是顯示各地方(例如每縣、每市、每區)每天搜尋與傷風、咳嗽、求診者等資訊的次數(大概),從而預計當地流感爆發的可能性。衛生當局在多人查詢感冒的地區,會作出預防措施(例如加強宣傳或呼籲當地民眾接種流感疫苗);而中西藥業均會在病發地區媒體宣傳相關產品,達到最高商業及社會效益。
類似的應用是無遠弗屆的,例如搜集到某條道路的交通流量,便可以預計在多少輛汽車通過某一個地點到下一地點所需的時間,堵車的情況是否嚴重,接着是如何在繁忙時間疏導交通。
構建有效政府
現存世上的不論什麼政制,看來也有相當的不足,而且變革緩慢。而互聯網與大數據的出現,正好是進行政治上的改革;因為每個人的手機,都能表達自己個體的意願,那不是調研,而是真實的表態。
在日益複雜多元的社會,靠單一代議形式的領袖,明顯缺乏活力,並且錯誤頻生。現制度下的在位者與既得利益者往往安於其位,更加大事宣揚不要改變;日積月累下,這種由既得利益者主導的政經體系變得貪腐,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主因。現存的權力核心,不再受到人民愛戴,就等如腐朽了的企業,如果不變,只有坐以待斃。
保持核心價值,做法天天改變
政府的核心價值在哪裏?為人民服務?安居樂業?繁榮穩定?筆者認為還要同時具備互聯網思維,其中一樣是「有錯當改,天天迭代」!就像有活力的企業一樣,定時定刻在不同範圍內不停地更改。
不論是哪種政制,選民這個概念是被廣泛認同的,不過獨裁者會把選民資格控制在當權者手中。美國政治體系基本上還是較落後的代議模式(也出現了兩黨爭利與政棍謀私的問題),瑞士政府是每達到1%選民提議,便可以進行公投;無論是那一種狀況,在互聯網世代是應以個人為單位,以個人為單位的好處是減少政棍的把持,同時在看見錯誤時能立即糾正。
這才是人民專政
時代不同了,四、五年或更長的時間才選一次政府太落後於實際環境,所以政治首長的任期應要更短。在互聯網時代下,政治首長應要是每兩年,或每年更迭一次。其實首長並不重要,他不過是個象徵,實權掌在人民手中。
就如一個企業主席一樣,行政長官要搞的是訂定較長遠的願景、使命、定位及核心價值(就如企業文化),其實他不應過問太多日常政務;而旗下的各項事務,應由不同的專家團隊(或顧問)去寫報告,做諮詢,所有重大事情,便讓選民決定如何進行。這樣做最大的風險是有機會犯錯,但時代不同了,容許犯錯才是創新之道,而錯不怕犯,最重要的是改正要快,遇有問題可由政府提議對同一問題作第二次、第三次投票,制度定好了,投票不但不會勞民傷財,而且實時便有答案;以迭代不斷改善,直至去蕪存菁。
當然,這不過是一個天真的構想;因為有了互聯網及大數據,社會改變了但政治上追不上,所以顛覆性的變革就迫近眉睫。還有很多政治議題,例如這樣會否做成「多數人的暴政」,日後有機會再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