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香港城市大學(城大)製作的四輯《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節目現已播放至最後一集。城大郭校長將會總結及分享走訪世界各地或透過視像會議訪問全球30位著名高等學府,和6所中學校長的過程中所獲得的寶貴知識與經驗。
郭校長表示,應邀訪談的校長所代表的大學和中學都是歷史悠久,或在悠長的發展歷史中歷經波折、成效卓著並引領士林的學府。訪談期間,郭校長正撰寫討論高等教育的專著《高等教育的心盲》(由台北聯經出版)(The Absence of Soulware in Higher Education, by Wiley, New Jersey)。他表示,與全球數十位頂尖學府校長訪談所得的啟迪,印證和豐富了他對高等教育的思考,亦足見在這紛亂之世,各國大學仍以求真、向善的精神堅守文明的底線。
大學的社會職能
論及大學的社會職能時,郭校長表示有必要回顧現代大學的發展歷史過程,以及認識幾所具代表性的大學。其中,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是公認為歷史最悠久的現代大學。兩位與博洛尼亞大學有關的歷史人物,開啟了大學質疑權威和關注人文的先河。第一位是終結封建黑暗、開拓文藝復興時代的代表人物但丁(Dante Alighieri)。但丁的長詩《神曲》引發了大學及思想界的人文啟蒙。另一位是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他挑戰當時教會以地球為中心的主張,用數學模型提出以太陽為中心的理論,自此引起人類認識論的革命。
第二所堪稱為高等學府發展里程碑的大學,是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於1809年創立的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柏林洪堡大學被稱為「現代大學之母」,首次將研究引入學校體制。這種「研究為主」的理念及後傳入北美,並為全球無數大學所採納。郭校長表示,教學與研究是大學的兩個主要社會職能;此外,大學有其服務社會的「第三使命」,就是將知識和研究成果轉化為造福社會的力量。
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全球化對各國的高等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當中包括教學體制的互通和趨同。郭校長表示,全球有兩大高等教育體制:美國體制和歐洲體制。因為美國大學的成功,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大學,包括歐洲的大學,都在學位設置、教員聘任和學術管理上逐漸採用美國體制。
此外,全球化對高等教育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人才流動。郭校長指出,過去100年裏,人才的流向大多由發展中國家流往發達國家,美國的大學因此吸納了大量海外人才到當地從事教研工作。不過,郭校長表示,從訪問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t Delhi)和以色列理工學院(Technion – 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校長中了解到,這種人才流動的情況近年有所變化。隨着當地經濟和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不少專才都願意留在本國工作,甚至有人才回流的趨勢。
教研合一與政教分離
郭校長認為,文明的進步來自提問與探詢,格物致知才是正道。大學的理念應該是:探討、研究與創新。郭校長指出,節目中訪談的大學都是各國高教界的翹楚,也是教研合一的典範,所有好的大學都應該是教研合一的大學,而好的教師也應該是教研合一的教師。
除了「教研合一」之外,郭校長認為有必要討論「政教分離」的重要性。他指出,他所訪問過的國家,基本都有保護言論、思想以及學術自由的法律。就連從前蘇聯體制下脫離出來的喬治亞,也在當地大學的推動下,將學術自由寫入憲法。大學作為重要的社會貢獻者,其存在的價值就在於能夠相對獨立於政治、宗教和經濟的掣肘,以中立和超然的姿態提供高等教育,以尖端知識和科技創新造福社會。因此,要維護大學的運作,必須保障大學自主和學術自由。
郭校長於結語中表示:「外物無常、內悟常新」,必須認識「教研合一」、「政教分離」乃是高教國際化的精髓。數十集節目,在今集吿一段落,感謝觀眾耐心觀看並回饋指教。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編按)2023年1月28日起,《大問於市:與全球頂尖校長對話》系列節目將於每周六22:00–22:30在香港國際財經台(Channel 76 –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annel)播出。(每周日18:30–19:00重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