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隨時鑄成更壞結果,美國總統特朗普身邊的鷹派及極右派抬頭,將原本已是狂妄自大的總統,推向得更加瘋狂,而中國的發展帶來自信,或是連香港特首都說的內地用語「底氣」,在貿易戰已提升至民族尊嚴的前提下,立場愈來愈強硬。
根本雙方暫時是毫無退讓餘地,期望G20期間兩國元首會面之後來個大和解,似乎不宜寄予厚望,現在看來會否單獨見面也會成疑。
美國橋水對沖基金創辦人戴利歐說得坦白,用貿易戰形容中美現時情況是徹底錯誤,因為現在兩國的博弈,根本是意識形態衝突。過去幾百年,全球由白人主導,基督教、天主教是核心,經長期發展亦形成了西方所謂的普世價值。中國近20年的冒起,種族、膚色、價值觀及制度全部與之格格不入,西方未能進步,東方卻不斷躍起,出問題是遲早的事情。
早前,新加坡外長維文(Vivian Balakrishnan)公開呼籲美國要接受中國崛起的現實,冀雙方能夠有建設地競爭。新加坡立國以來,長期奉行不歸邊靠攏的外交政策,東西方社會都兩面吃得開,處於夾縫之間,對現時的大國角力理應有一定認識及掌握。奈何,以新加坡的地位,未夠份量充當說客,此時此刻令人懷念的是李光耀。以前,憑李光耀的個人份量,影響力低極亦可當一位德高望重的信差,為東西兩面傳聲,現在能具備相同級別的政客,不止新加坡,連其他國家亦似乎難以尋覓。
市場恐慌升級
大國角力,誰來付鈔?無論特朗普政府抑或中國,都說得沒有錯,貿易戰是有能力應付。美國有的是金融市場話事權,必要時又可以重啟印鈔機,在企業回購不斷情況下,某程度上等同於中央銀行在買股票。
至於中國,幾十年來的由上而下國家經濟機器運作成熟,控制預期更比美國為強,13億以上人口,每人每日若在中央政策鼓勵下多消費10元,數字上也非常可觀。可是,數字及市場表現的比拼,代價是本身的結構性問題更快暴露;美國已債台高築,金融市場再任由流動性氾濫,風險極高。內地同樣處於高槓桿水平,外貿受敵,要推動內部消費,到頭來又搞個大泡沫。
當然,還有700多萬的港人,長期以來單邊依賴金融業,現在主導權正正是主宰市場的外資機構大戶,稍為打句開口牌話要撤資、遷離在港亞太總部,也足夠糟糕得很了。
先口角繼而動武,有讀歷史都知,分歧愈大,武力解決機會亦變得更高。中美跟以往不同,前者一直認為忍讓了幾十年,後者的國力冒起,兩國同樣對於調節市場駕輕就熟。或者,正正因為大家都有條件在打貿易戰期間,尚且有條件可以砌好經濟,造高市場,尋求妥協的逼切性亦變相減少。所以,期望兩國接受共贏,大前提是,經濟及股市都要大跌,兩地以至全球市場恐慌升級。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