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曾經一度擱置的問題一個又一個浮面,釣魚臺領土爭議就是一個例子。去年11月,APEC 峰會在北京舉辦,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黑面握手的一幕,相信不少人都歷歷在目。對中國來說,釣魚臺是中國的,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禁忌,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未敢忘記的歷史,這些我們都知道。但對日本來說,釣魚台是什麼?為什麼要堅持參拜靖國神社?他們的歷史書如何寫我們的抗日戰爭?曾任日本外務省國際情報局長的資深外交官孫崎享的新書《日本的國境問題:釣魚臺、獨島、北方四島》向讀者展現了日本的思維邏輯。
原是寫給日本人看的書
這原是一本寫給日本人看的書,內容闡述了在領土爭議上,中國、美國、前蘇聯(及今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行動背後的思維。作為外交現場的見證者,作者在1969年中蘇邊境衝突時於莫斯科在職留學、1986年兩伊戰爭時為駐巴格達大使館公使,以及於90年代末任國際情報局長時,與德國大使交流德法領土爭議的處理方法。他以日本人的身份,嘗試向日本人展示日本邏輯的盲點;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讀者同樣可以從側面反思中國思考的盲點。
日本思想家清水幾太郎曾在 Edward Hallett Carr《歷史是什麼》(日譯本)的前言寫道:「過去的事之所以能成為問題,並不是由於已經過去才成為問題,而是由於對我們生活的現在具有意義,才成為問題。」以史為鑑,是為了改善當下。重視歷史,是每個民族的責任。在這個前提下,作者向大多數以為釣魚臺是日本固有領土的人發問:「釣魚臺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日本領土?」很多人會驚訝,因為他們以為釣魚臺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的領土。而歷史告訴我們,釣魚臺在1870年代以前並不明確是日本領土。
討論之先須理解對方邏輯
在那以前,中國和日本之間還存在一個叫琉球王國的政權,釣魚臺就在琉球所屬地附近。而琉球在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期是中國的藩屬國,在這段時間,釣魚臺不可能是日本的領土。因此要討論的,是1879年以後,琉球被併入日本之後的歷史。由上述例子可見,很多日本人對爭議本身的論據缺乏詳盡的認識,即使是從日本外交官的視角看來亦是一樣。反過來,在中國同樣有很多人對日本堅持的國際法概念鮮有認識,不能理解在國際法層面上「釣魚臺不是中國的」的論據。在國際社會仍處於「無政府狀態」(anarchy)的今日,不斷重複中國過去百年被列強凌辱、喪權辱國的歷史,強調復仇姿態,只會令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再度崩壞。是領土主權重要,還是人民生活穩定重要?國家的定義,究竟是領土,還是人民?孫崎享在本書中譯版的開首就道明來意:「我期待,日本、中國的讀者們通過閱讀本書,對於何者為『小』、何者為『大』的問題,能夠三思。」
現實政治與國家利益
作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者,在國際關係理論中,這代表對權力(power)政治的重視,論者強調國家利益,關注的是國與國之間的勢力平衡。作者遂提出對《日美安保條約》,甚至整個日美關係的質疑。在書中,他闡述自己的見解,認為《安保條約》列明是在「日本管轄下的領域」受到攻擊時,美國才會「依照本國憲法的規定採取行動」,當中「日本管轄下的領域」並不等於「日本領土」,例如北方四島和獨島便不是在日方管轄之下。而釣魚臺縱使在日本管轄之下,在現今軍事形勢之下,作者認為中國絕對有能力以武力奪取其控制權,哪怕只是一時,美方也已有按兵不動之理。
再退一步,即使第一個條件已經滿足了,依照美國憲法,宣戰權分散在國會和總統手上,目的是減少美國捲入戰爭的危險。換言之,美方採取行動之前仍要經過討論協調,並不如《北大西洋公約》中寫明,若對同盟國構成威脅時,「可直接採取必要之行動」。在此前提下,作者對日美關係相當悲觀,旁徵博引,提出在戰後接近70年,美國及日本右翼保守份子利用日本與鄰國的領土爭議為自己謀取的種種利益。
外交衝突與內部矛盾
回望1969年引起中蘇邊境衝突的珍寶島事件,孫崎享指出,當時中國處於文革時期,林彪等軍人欲立功勳,鞏固自身地位,因此唯恐天下不亂。而在2010年釣魚臺中日漁船衝突之際,正正是中共領導層準備交接的時刻:當年10月的五中全會討論的,正是確認習近平上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不少外交衝突的根本原因,還是離不開國家的內部矛盾,中國如是,日本也如是。
日本右翼保守勢力抬頭,與日本經濟長期低迷不無關係,加上美國一些官員如原國務院副國務卿 Richard Lee Armitage(2001-2005,小布殊政府任內)等嘗試煽動日本人的民族情緒,例如其在2010年中日漁船衝突事件發生後發表公開講話,形容中國想「試探國際社會能夠接納的底線」。
但根據日本民主黨參議院議員給作者的資料,日本海上保安廳對釣魚臺周邊違規作業的外國漁船實行退出警告的件數總數,在當年8、9月(衝突發生於9月7日)共有414件,只有1件引發衝突,而且退出警告件數在接下來的3個月,分別只有6件、0件及2件。作者由此推論,事件並非有關報道所指的「中國政府默認之下的有組織事件」,而且中國政府在事後遏止了事態進一步惡化。
從美方官員口中看端倪
書中指出,美國在《安保條約》中語意曖昧並非偶然,甚至有「證據」說明美國意圖牽制東亞和平發展進程。孫崎享引用前美國駐日大使蒙代爾(Walter Frederick Mondale,1993-1996年在任)的暗示,說明美國在釣魚臺問題上不會偏向任何一方,亦不會依據《安保條約》強制介入。
實際上,美國一路以來的聲明均聲稱釣魚臺主權尚有爭議,美國在主權問題上保持中立,縱使在2010年的衝突事件發生後,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莉(Hillary Rodham Clinton,2009-2013年在任)也只表示釣魚臺是《安保條約》的適用對象,據前文所述,也就不等於美軍會在發生衝突時出兵。這分析令日本民眾譁然,引起廣泛輿論,單在日本已至少重印11次。
作者親身參與外交角力,一路寫來,引用歷任多位中、美、日、德等國家官員的說話,令讀者可窺探外交語言的政治含義,但由於語言往往有不同的解讀,而這些解讀又往往反映作者的主觀立場,讀者或會認為內容未夠中肯。不過,主觀的角度配合國際政治理論的分析,反而增加可讀性,令讀者可以從第一身視角切入這段歷史。作者在書末篇章,總結他豐富的外交經驗,列出九條原則方略,冀望有助和平解決日本與鄰國的領土爭議,說來合理可行,不見得流於理想主義,但能否實施出來,還看中日兩國領導人的睿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