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醫生:50歲應考慮作大腸檢查

香港人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轉變、工作壓力和環境因素影響下,癌症的數字愈見上升,亦趨向年輕化。
封面圖片:腸癌的發展過程大部份都是由瘜肉開始,如果在當中出現基因的變化,無論是外在或內在的因素,都有機會漸漸演化成癌症。(Pixabay)
 
編按: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究竟大腸癌的篩查是什麼呢?是有病徵才需要作檢查嗎?如果要檢查的話,需要做什麼呢?又會驗出什麼呢?
 
夏威醫生,外科專科醫生,專科業務為腹腔内器官手術,主要包括肝、膽、胰及脾臟,以及肝臟移植手術,另外也包括普通外科手術,如上消化道内鏡、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内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曾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顧問醫生及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的榮譽副教授,擁有超過十年的外科專科經驗。任職於香港大學期間,他是肝臟移植中心及肝膽胰外科組的骨幹醫生。於2016年2月加入楷和醫療集團,作爲集團的創建外科專科醫生。
 
 
整理:廖詠珊
 

 

訪者:政府在早前推出了一個篩查大腸癌的先導計畫,因此很多市民都會提高了對於大腸健康的意識,然而,很多人都會有疑問,究竟大腸癌的篩查是什麼呢?是有病徵才需要作檢查嗎?如果要檢查的話,需要做什麼呢?又會驗出什麼呢?
 
醫生:沒錯,其實關於大腸癌的篩查,記得在十幾年前,當我尚在學受訓的時候,已經知道外國很早期時已有這種篩查計劃,對於香港來說,遲到總比沒到好,亦很高興政府支持這項計劃。可能大家不太熟悉篩查這個名詞,其實篩查的概念在醫學上主要是針對一些完全沒有病徵的市民,他們甚至乎沒有其他相關的風險因素。
 
做篩查的疾病需符合一些特定要求:第一,該疾病需算得上是常見的病;第二,該病需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即是不會一開始便是惡性腫瘤、擴散等。我們希望透過檢查,在早期的時候發現,從而及早醫治,制止疾病發展到惡性情況。如果該疾病有一個由良性變惡性的過程就更佳,因為它一旦變成惡性病時,我們擔心即使治癒也會復發。最後,篩查的方法需要是普及、簡易和安全,讓病人能很容易就接受到檢查。當然,對政府而言當然是愈便宜愈好,所以成本效益也是一個考慮。
 

偵測瘜肉預防腸癌

 
在醫學界來看,腸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因為腸癌的發展過程大部份都是由瘜肉開始,如果在當中出現基因的變化,無論是外在或內在的因素,都有機會漸漸演化成癌症。如果由一顆很細的瘜肉,經過良性的階段,然後出現惡性病變,早期癌症到後期癌症,甚至乎擴散,大概都要十年時間。這樣,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如果能偵測到腫瘤或是早期的瘜肉,並且移除,就可以減少一宗癌症的病例。
 
訪者:這樣聽起來,腸癌符合到作篩查的條件,原來不是所有疾病都適合作篩查。
 
醫生:對,最重要的是,近10多20年來,香港人在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轉變、工作壓力和環境因素影響下,癌症的數字愈見上升,亦趨向年輕化。但另一方面,可能因為癌症的病例多,所以各個領域出現很多研究,陸陸續續得出不少很理想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後的化療,甚至標靶藥。醫學界希望盡最大的努力,無論是良性的瘜肉,或者早期的癌症,都能愈早被發現及治療,增加病人被治癒後的存活率和時間。
 

早作篩查更理想

 
訪者:原來沒有任何病徵已經符合了作篩查的其中一項條件。而在年齡的層面上,有些市民會可能會認為自己尚未達60歲,作篩查的迫切性不大,其實這個想法對嗎?
 
醫生:以世界各地大部份的先進國家來說,很多篩查計畫是以60歲為一個界限,香港的情況比較特別,因為香港政府看到的病發數字只是有限的參考,只能挑選一些患病風險較高和高病發率的年齡群組,所以香港實行的先導計畫中,第一批是1946至1948年間出生的長者,年輕一點的市民,政府也會分批處理,因為這些市民都需要作篩查。
 
觀乎香港2013年的腸癌數字分佈,其實由50歲開始,病發率已經向上升,男女亦然,推算一下,其實5至10年前,這些病人的腸裏已出現瘜肉,理論上更早作篩查會更理想,所以如果跟從外國的先進國家的話,考慮作檢查的合理年紀是50歲
 

大便隱血測試

 
訪者:不如了解一下大便隱血測試是一個怎樣的測試,為什麼能在早期發現到大腸出現問題?
 
醫生:要了解當中的原因,我們需要知道一下腸癌的情況,顧名思義,腸癌就是在大腸裏的腫瘤,如果它已經形成腫瘤,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出血的情況,哪怕它表面可能不停有大便經過,大腸都可能有潰瘍的情況,有些許出血,如果只有少量的血,停留在大腸的時間又長,就會分解,尤其大腸是由人的右下腹開始繞一個圈,經過左邊,再下去肛門的位置,其實腸道幾乎有一米,在這個情況下,在右邊大腸流出的血液,經分解後再經糞便排出,肉眼是不能看到的。而愈接近肛門(例如在大腸左邊,或直腸的腫瘤等)的位置,若流血的情況比較嚴重,就會見到糞便帶有瘀紅色的血,甚至鮮血都有可能。但因為我們看不到右邊大腸流出的血(因為停留在大腸的時間較久,被腸道分解),所以需靠測試驗出大便的隱性血,而隱性血就是肉眼見不到的血。
 
訪者:所以這個並非要等到自己見到大便帶血才做的測試,因為很多時大便帶血都是我們難以見到的。
 
醫生:沒錯,尤其只是少量帶血就更難看到,因為如果有大量血液的話,被分解後就會變成像芝麻糊般黑色。這個測試相對簡單,只需大便樣本,而市民基本上亦不會接觸到大便,故不用擔心衛生的問題。更嶄新的有免疫學的大便隱性血測試,這會更準確地針對紅血球的分解物質來作測試,不會受到其他食物的影響。
 
以前測試大便隱性血較為麻煩,我們會列出病人三日前需要避免進食的食物,如果不嚴格跟從,就可能令測試不準確(例如出現「假陽性」)。大便隱性血測試相對上安全、簡單、便宜,所以很多國家都用以作為首選的大腸癌篩查工具。香港政府亦然,其先導計劃採用了大便隱性血作為大腸癌的判斷指標。
 

最準確驗大腸癌的方法

 
訪者:如果篩查結果呈陽性,當然顯示了病人有患上大腸癌的機會,但陽性的結果就等如病人已經患上大腸癌嗎?
 
醫生:這需要在篩查後再作求證,現時最準確的方法是照腸鏡。由有經驗的腸胃科或外科醫生來進行腸鏡檢查都十分安全,雖然其風險較大便測試高,但仍屬安全,好處是能清楚見到腸臟的情況,如果見到懷疑是惡性的瘜肉,可以先取組織作化驗,再確診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因為兩者的治療方法十分不同)目前,照腸鏡被稱為醫學界裏診斷大腸癌的「金標準」。
 
順帶一提,因為類似的檢查會利用電腦的技術(如掃瞄)重建虛擬的腸鏡,雖然能避免與腸鏡相關的風險,但當中的過程會較複雜,而且會有一定的不準確性。另外有一種測試方法是大腸造影,就是注射藥水於大腸,然後待腸臟脹大後照 X 光,因為藥水是顯影的,就可以將腸臟的邊沿顯示出來,見到腸臟是否順滑,或者是否有明顯的腫瘤和缺口。然而,這些技術都有一定的不準確性,始終有懷疑的地方都需要內窺鏡或大腸鏡去採集樣本,所以剛才所講的檢查都未能成為主流的檢查。
 

石致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