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醫生:健康飲食習慣能預防腸癌

在飲食方面多吸收生果﹑蔬菜﹑維他命C、纖維,令排便暢通,從而減少引起腸癌的機會。
封面圖片:飲食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致使香港的腸癌案例年輕化。(Pixabay)
 
夏威醫生,外科專科醫生,專科業務為腹腔内器官手術,主要包括肝、膽、胰及脾臟,以及肝臟移植手術,另外也包括普通外科手術,如上消化道内鏡、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内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曾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顧問醫生及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的榮譽副教授,擁有超過十年的外科專科經驗。任職於香港大學期間,他是肝臟移植中心及肝膽胰外科組的骨幹醫生。於2016年2月加入楷和醫療集團,作爲集團的創建外科專科醫生。
 
 
整理:廖詠珊
 

 

訪者:上次我們探討過大腸癌的篩查,記得這個檢驗其實更適合沒有腸癌病徵的市民,夏醫生亦提及過,在外國來說,普遍50歲的人士都會作此檢驗,但其實少於50歲的人士都有機會患上大腸癌,是嗎?
 
醫生:對的,有一印象深刻的案例,是在我仍在受訓期間,有一位年約27歲、一家公立醫院的護士,可能因工作繁忙,患上直腸癌,在公立醫院裏接受了手術。因為腫瘤很大,所以手術過程頗艱辛,手術後亦發現腫瘤屬於晚期,故她需要接受一連串的術後治療。我們跟她了解後,沒有發現她有什麼特別的患病風險或家族病例曾在如此年輕時患上癌症,我最記得的是她提過醫院的餐廳裏沒有很多選擇,最好吃的就是燒臘,所以她吃很多燒臘。我不敢講兩者之間有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我們都知道飲食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因素致使香港的腸癌案例年輕化。
 
訪者:如果篩查後發現大便帶隱性血,一定跟大腸癌有關嗎?
 
醫生:不一定,故此當病人的大便隱性血篩查結果呈陽性後,就要進行其他一連串的檢查,所以最簡單、直接、準確的方法,便是作一個大腸鏡檢查,因為導致出現大便隱性血可以有其他因素,例如飲食裏帶有被分解的紅血球,或測試中出現假陽性結果,若病人患痔瘡亦可能大便帶血,如果上食道潰瘍(如胃部)亦有機會流血,而那些血液經過腸道後殘留於大便中,亦可令測試呈陽性。故此,若篩查結果呈陽性的話,最重要是求診,讓醫生掌握你的個人及家族病史後,再判斷患大腸癌的風險,一般醫生都不會怠慢,通常都立即安排病人作腸鏡檢查。
 

基因突變 瘜肉形成癌症

 
訪者:如果作腸鏡檢查,通常都會見到瘜肉,其實瘜肉和腫瘤間的關係是怎樣?
 
醫生:上一次也提過,醫學界有證據顯示大部份的腸癌腫瘤都是由瘜肉演變而來的,良性瘜肉開始的時候只是很小顆,作腸鏡檢查時會見到大概只有一兩毫米大,附在腸壁上。其實腸壁有很多分泌腺,作用是幫助消化、吸收水份等,如果它增生的話,就會長成瘜肉一樣,大部入都是良性的。但如果它有一連串的基因突變(我們知道有幾類的基因突變會令瘜肉演化成癌症),令瘜肉變化後不受控生長,繼而形成癌症,甚至在腸道外生長、擴散。
 
暫時仍沒有有效的方法制止這種基因突變,我們只能希望在腸鏡檢查過程中消滅見到的瘜肉,因為我們不知道哪些瘜肉將來會變成惡性。一般作腸鏡檢查時,如果發現有瘜肉的話,都會建議每隔五年左右就要再作同樣檢查,瘜肉未必會在同樣位置再發現,而是怕在其他地方都再發現瘜肉,或者即使有些瘜肉真的很微細也不會錯過。如果發現有些瘜肉很大機會成為腫瘤的話,覆檢的年期就要再密些,可能是兩、三年,而且通常都直接作腸鏡檢查,而非大便隱性血等檢驗。
 

發現瘜肉應立即移除?

 
訪者:如果作腸鏡檢查時發現有瘜肉,會立即移除嗎?移除後就等如解決瘜肉的問題嗎?
 
醫生:對,會立即移除。正常來說,如果移除瘜肉的方法正確,應該會整顆瘜肉全部移除,亦會將瘜肉作正式的病理分析,報告亦會顯示瘜肉是良性或惡性,以及有否病變的情況(即是否正在轉化為惡性),醫生亦會作出臨床的判斷,分析瘜肉是良性還是惡性。如果是良性的瘜肉而沒有完全清除,也沒太大關係,因為這些瘜肉通常很小,報告亦未必顯示到是否有完全清除;然而若是較大的瘜肉,就會知道是否完全被移除,因為會見到切口的位置。若是惡性的瘜肉,或是有轉變為惡性腫瘤的潛在風險,而沒有被完全清除,我們就要再想辦法,甚至乎有個別情況會視作癌症處理,進而作一個大面積的腸切除手術。
 
如果是高危的個案,要移除整個瘜肉,就要兩﹑三年後再檢驗,普通的個案則大概是五年。當然,病人需與醫生溝通,再得出覆檢的年期。
 
訪者:如果病人的瘜肉被驗出是惡性的話,才算是患上大腸癌嗎?
 
醫生:有些病人的瘜肉未被取出時,在照腸鏡的過程中已被發現是腸癌。
 
訪者:如果這樣的情況,病人即使被確診患癌也未必能接受適當的治療?
 

若瘜肉屬癌症 考慮進行較徹底的切除手術

 
醫生:是的,如果我們移除瘜肉後,再確定瘜肉屬癌症,可能就要考慮進行較徹底的切除手術,因為腫瘤一旦變成癌症的話,首先我們要肯定有沒有存在擴散,以腸癌為例,就要看癌細胞有沒有擴散到腸壁外或血管、淋巴,或是有沒有侵害腸臟組織,這就要靠造影檢查(簡稱 CT Scan,即電腦掃瞄)來得知有否發生淋巴侵蝕。較遠一點的器官,就要看有沒有出現肝臟或肺部的轉移。
 
整體的病情評估會視乎手術的必需性,如果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腸臟以外,即使施手術清除腸臟﹑甚至淋巴的癌細胞,都改變不到病情,只會阻延其他的治療。這個情況下,就可能會配合腫瘤科的醫生先進行化療,因為現時的化療藥已經很理想,即使有擴散的情況出現,使用化療藥後也可以重新評估施手術的可行性。施手術的目的是希望能一次性清除體內檢驗到的癌細胞,因為術後的治療也有很多選擇,可能幫助延長病人的存活率,故很多人謂癌症已變成一個慢性病,因為也不能一次性地根治。
 
訪者:瘜肉可以是良性,亦可以是惡性,如果是良性的話,就不需切除嗎?
 
醫生:如果是良性的瘜肉,就要在腸鏡檢查過程中清除。
 
訪者:如果病人本身傾向容易有瘜肉,又或容易復發,會是醫生考慮的一部分嗎?
 

每五年作一次腸鏡檢查

 
醫生:會的,所以就要定時作跟進,因為瘜肉演變為癌症需時10年,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每5年作一次腸鏡檢查,就不會錯過任何瘜肉,即使首次腸鏡檢查時真的看漏了一顆瘜肉,但五年後覆診時也尚未變成癌症,尚有機會扭轉大局,否則的話,當瘜肉演變為癌症時才治理就為時已晚。而切除瘜肉後,為瘜肉作化驗亦是要確定瘜肉是否屬良性。
 
訪者:腸臟有哪些部份容易長瘜肉?
 
醫生:腸臟的任何位置也有機會長瘜肉。
 
訪者:有些人可能認為自己再生瘜肉的可能性高,寧願將腸臟部份切除,其實這樣合理嗎?
 
醫生:這是十分特別的醫學情況下才會考慮的,因為有部分病人天生就有很多瘜肉,而那些瘜肉有較高機會演化為癌症,就確實有「預防勝於治療」的取向,作預防性的切除大腸手術。但是極其複雜的情況,在此不贅。
 

保持健康排便習慣

 
訪者:其實瘜肉能預防嗎?有什麼原因會導致瘜肉出現?
 
醫生:暫時看不到任何單一機制引致瘜肉出現,或者任何方法能直接預防瘜肉,其實現在大部份都主張在飲食方面多吸收生果﹑蔬菜﹑維他命 C、纖維,令排便暢通,從而減少引起腸癌的機會。這都是建議基於一些大型的統計,例如外國人患腸癌的比例較高,再分析他們的飲食習慣,得出他們飲食中肉類比例較多,卻缺少蔬菜、纖維,其實擁有健康的排便習慣是重要的預防方法。
 

石致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