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醫生談膽石:「小毛病,大問題」

準確來說它叫「膽囊結石」,整個膽管系統比較複雜,但其實就是我們的肝在膽裏面收集了膽汁,而最終膽汁會流進腸道裏幫助流化,而兩者中間有一個膽囊,這就像一個倉庫,用以收集從肝臟流出的膽汁,膽汁的功能主要是幫助消化,分解油份之類。
 
編按:膽石可大可小,治療方案也有許多。傳統中國觀念影響,不少病人希望「保膽取石」,醫生的專業意見如何?今次受訪的是夏威醫生。
 
他是外科專科醫生,專科業務為腹腔内器官手術,主要包括肝、膽、胰及脾臟,以及肝臟移植手術,另外也包括普通外科手術,如上消化道内鏡、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及内窺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曾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的顧問醫生及香港大學瑪麗醫院的榮譽副教授,擁有超過十年的外科專科經驗。任職於香港大學期間,他是肝臟移植中心及肝膽胰外科組的骨幹醫生。於2016年2月加入楷和醫療集團,作爲集團的創建外科專科醫生。
 
 
整理:廖詠珊
 

 
訪者:我有一位親戚因病求診,驗出有膽石,而醫生則著他「先看著吧」,但我的親戚就覺得很奇怪,並有點不知所措,其實膽石是你們經常會遇到的病症嗎?
 
醫生:你說得非常對,我們遇過很多病人,如果他們的家庭醫生謂要把他們轉介到肝膽兒科,就會張惶失措。專科醫生可能會覺得膽石只是小事一樁,但如果能給病人多些資訊,他們便會安心些,而重要的是讓病人知道他們有很多治療上的選擇,他們的選擇不是最重要,但需要讓他們知道每個選擇的風險、效果,或者可能出現的情況,讓他們能作較好的判斷。
 
訪者:雖說我們與自己的身體共存了很多年,但其實又有多了解自己的身體呢?其實膽石是什麼呢?是因為我們吃下的食物而產生的嗎?
 
醫生:我常說膽石是小毛病,但也可以是大問題。先了解膽石到底是什麼吧,準確來說它叫「膽囊結石」,整個膽管系統比較複雜,但其實就是我們的肝在膽裏面收集了膽汁,而最終膽汁會流進腸道裏幫助流化,而兩者中間有一個膽囊,這就像一個倉庫,用以收集從肝臟流出的膽汁,膽汁的功能主要是幫助消化,分解油份之類。當我們進食後,身體會作出一連串的反應,首先令膽囊收縮,增加膽汁的分泌,主要先流進十二指腸(因膽囊的出口位在十二指腸),膽汁會再混入食物當中幫助消化,最後經由大便被排出體外。膽汁亦是令大便變得深色的原因。
 
而為什麼會有結石的出現,是因為膽汁裏有很多電解質,在沉澱的過程中,會出現微粒,肉眼看上去像沙子一樣,但若這些微粒一直積聚在膽囊,表面就會出現更多結晶體,漸漸就會變得愈來愈大,形成一顆石,如果不予理會,其體積可以變得十分大,我見過最大的膽石可以達致三﹑四公分,即如鵪鶉蛋般大,有些膽石的表面甚至會挺光滑。

 

容易誤當胃痛

 
訪者:為什麼剛才夏醫生又會形容膽石是「小毛病﹑大問題」呢?問題出在哪裏呢?
 
醫生:如果膽囊裏面有膽石,會出現幾種問題:第一﹑可能會令病人間或出現痛楚,例如吃過一塊牛扒或油份較多的食物後,右上腹會隱隱作痛,類似絞痛,可能持續30分鐘或更久,主要的原因就是進食後會有腸道分泌刺激膽囊收縮,如果膽石阻擋在膽囊出口,膽囊收縮時就會引起痛楚。然而這不過是依書直說的講法,實際上,有人可能會誤以為是胃痛,膽石亦可能導致背痛,因此有人就會誤當是普通胃痛或緊張而置之不理。
 
訪者:其實很多病人都有種錯覺,以為只是吃得太豐富引致的痛楚。
 
醫生:這只是膽石引起的其中一個病徵,更加嚴重的併發症是膽囊發炎,如果膽石阻塞膽囊出口,以致膽汁不能順利流走,就很容易令膽囊產生細菌,細菌感染就會首先引起膽囊發炎,繼而出現發燒,以及在膽囊附近的嚴重痛楚,我們稱之為「觸痛」,意即由觸碰產生的痛楚(Murphy’s sign),這是典型的膽囊發炎的病徵。如果膽囊發炎久久不治,嚴重可致膽囊壞死,更甚者,會令膽囊穿破,而帶細菌的膽汁就會流到腹腔,導致腹膜炎,這就會需要做手術,即醫生所謂的「開大刀」,意思就是要在腹部開刀,而且是微創手術不能代替的手術,手術後的併發症風險亦高,因為膽汁四溢到縫隙微處,有時就算怎樣清潔也未必處理乾淨,手術後腹腔或會出現積液或細菌感染。
 
另一種併發症就是膽石竄入一個叫「膽總管」的地方,膽總管就是肝臟的膽管分支的最終點,連接到十二指腸,中間的分支會令膽汁流到膽囊,如果膽石流到膽總管,即使只有五毫米的膽石都會阻塞膽總管,於是整個膽管系統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會引發非常嚴重的炎症,病人亦會出現「黃膽」的情況,甚至會破壞肝功能,因為膽汁會因膽管內的壓力倒流到肝臟,有慢性病或年紀大的病人,出現致命的併發機率尤其高。
 
訪者:其實理論上在發炎時出現的痛楚都會令人正視問題,及早求醫,以上所講的嚴重併發症可能未必會出現吧?
 
醫生:每個人對痛楚的忍受程度都不一樣,而求診時如果因醫生的判斷有誤差,遲了得到適當的治療,也可以令病況變得很差。而很多病人都會問,什麼時候才會出現以上的嚴重情況,目前而言,醫學界並無證據顯示膽石的多少或大小可以預計到併發症的風險。
 
訪者:那麼醫生如何判斷病情有多嚴重?
 
醫生:通常如果遇上膽囊結石,臨床判斷是否需要治療就首要看是否有病徵,如果沒有病徵的話,即是無論膽石的大小或位置都未必影響到膽囊的功能或者未至於阻塞到膽囊,相對而言,出現併發症或炎症的機會就較低。但另一方面,如果病人曾出現併發症,哪怕只有一顆結石,如果結石來自膽囊的話,即病人的膽囊本身有問題,或者他的身體有毛病,以致出現結石,為了預防復發,我們會建議較徹底的治療,即切除膽囊。故有些病人可能質疑自己沒有膽石,為什麼也要切除膽囊呢?其實醫生背後也有原因的。另外一個情況就是膽囊發炎,初期的炎症可以靠抗生素紓緩病徵(如幫助退燒和止痛),但因為如果膽囊曾經出現過問題,都會容易復發。
 

保膽取石?

 
病人會問有沒有「保膽取石」的方法,以前曾經有的,但數據顯示,這個病復發的機會十分高,因為雖然取走了膽囊裏的石,但膽石的出現其實就正正反映膽囊本身出現了問題,故留住膽囊也可能很快會再出現結石,所以現在的標準治療都是建議做膽囊切除的手術。剛才提及,如果有併發症或相關症狀都要考慮膽囊切除的手術,所以有些病人若知道自己有膽囊結石就很擔心緊張。
 
訪者:可能病人碰巧做身體檢查的時候才意外發現膽臟出現問題,沒有心理準備,故份外慌張?
 
醫生:焦慮也可以是膽囊結石引起的病徵,雖然兩者沒有直接關係,但這屬於少數出現的情況。只要我們耐心向病人解釋,多數患者也會明白會如何處理。膽囊結石的病徵如果出現得不頻繁,或者未必一定需要定時覆診,故我們會吩咐病人當病徵變得嚴重時,才要覆診,因為如果病徵不算嚴重時,未必值得在門診等候上耗費太多時間。
 
訪者:如果病情未急切到立即要做手術的病人,在得悉自己患病後,可以做什麼呢?
 
醫生:這需要先知道膽囊結石的成因,之前講到膽汁沉澱的問題,而其實膽汁濃度會影響到病情,而影響濃度的因素包括電解質﹑膽汁酸﹑膽固醇,如果病人能喝足夠的水份,就可以降低膽汁濃度,可以減少結石繼續擴大的機會。另外就要視乎膽囊的收縮功能,故我們會建議病人要定時進食正餐,因為空腹時間過長會有影響,原因是膽囊沒有收縮的話,膽汁就會沒有流動,導致更容易出現沉澱。
 
訪問原於新城財經台《我的事務所》播出。
 

 
註一、楷和醫療集團致力提供頂尖醫療服務和醫療管理,視人與人性化為服務宗旨,堅守「爲世作楷,政清人和」理念。集團專科醫生會講解各種都市病症,介紹最新預防措施、治療方法、醫療技術。楷和的醫療網絡匯集醫學界内各專科位醫生,均是備受尊重的知名專科醫生。
 
註二、本文僅屬基本的健康信息,並非用於診斷目的,也無法為任何特定的個人提供診斷。請勿將這些信息視作專業醫學意見、診斷、治療或護理。如果你對自身醫療健康狀況、治療、護理或診斷存在任何特定的醫學問題,應當諮詢專業的醫護專業人士。
 
(封面圖片:Wikicommons;受訪者圖片:作者提供)
 

 

石致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