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迎接未知變數 博雅精神非金錢可量 —— 專訪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史密斯校長

社會上批判爭議不斷,博雅教育將以什麼角色立足於世?

撰文、攝影:葉芷樺

近來中小學大力發展 STEM 教育,以培訓熟悉科技等範疇的學生;大學則興起「博雅」之風,希望培育具備人文關懷的人才。來自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的校長瓦萊麗史密斯教授(Valerie Smith),早前獲香港浸會大學頒授榮譽博士,以表揚史密斯教授在推廣博雅教育的成就。博雅教育的概念最初源於羅馬時代,思潮影響歐美兩地的教育已有上百年歷史,社會上批判爭議不斷,博雅教育將以什麼角色立足於世?斯沃斯莫爾學院在美國博雅大學排名上位列第四,這片土地上曾孕育出四位諾貝爾獎得主,不禁讓人好奇這到底是一所怎樣的博雅學府。

重申現代博雅核心價值 建立通達知識基礎

「我們不可能再培育只為當下社會做好準備的學生,而要適應將來未知的領域。」——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校長瓦萊麗史密斯教授 Valerie Smith

博雅教育強調全人教育,課程俗稱三文四藝,包括:文法、修辭、邏輯(合稱三文)及數學、幾何、天文、音樂(合稱四藝),目的不在訓練專業技能,而是通過人文學科和自然科學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推理和反省能力及藝術修養,成就通達之才。有指,中世紀時期,社會對專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博雅教育漸漸淡出舞台,被「百科全書式」的分科取代,以培養專業技能為主旋律。

史密斯校長身為博雅學府斯沃斯莫爾學院第15任校長,重申現代博雅教育的三大核心價值:一、廣博的知識基礎;二、高效溝通能力,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三、批判思考,獨立研究。史密斯校長直言:「我們不可能再培育只為當下社會做好準備的學生,而要適應將來未知的領域。

大學教育在青年蛻變中擔當決定性的角色,猶如從零到一的過程,包含了無數的可能性,見證一個個如同白紙的年輕人脫胎換骨。「我們不會期望學生在入學時已經知道自己的方向,我們歡迎任何的可能和衝擊。當學生來到新環境,浸淫在未知的空間探索中,任何事物都可能變成他們所熱愛的發展方向。」這種未知的空間除了知識探索,還有不同文化帶來的衝擊,在美國這種民族共融的國家更甚。她續道:「博雅學院尤其重視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我們希望為學生提供廣闊且深入的課程制度,學生需要修讀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物理科學、人文學科和藝術學科,好讓他們在大學時期打好廣泛的知識基礎。」

 
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
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

加強社會階層流動 鼓勵學生突破安逸

「我們希望能為學生創造多變的環境,讓學生勇於跨出自己的『安逸區域』(comfort zone),面對未知的彷徨和恐懼時依然能處之泰然,敢於迎接新挑戰和嘗試。」——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Swarthmore College)校長瓦萊麗史密斯教授 Valerie Smith

身為這所學院152年來首位美籍非裔校長,史密斯校長深刻明白,匯聚各地學生有助建立多元化民族共融的校園環境,讓學生在此學習和生活,在文化差異、觀點、角度與衝擊下成長,在合作中學會妥協的藝術。博雅教育常見於相對規模較小的學府,享負盛名的斯沃斯莫爾學院也不例外。規模雖小,卻如萬花筒般,有無窮變化。斯沃斯莫爾學院大部份學生都是住校生,宿舍教育有很大發揮空間。「我們希望能為學生創造多變的環境,讓學生勇於跨出自己的『安逸區域』(comfort zone),面對未知的彷徨和恐懼時依然能處之泰然,敢於迎接新挑戰和嘗試。

「教育是社會流動的引擎」,不論在什麼時代都稱得上是至理名言,來到當下知識型社會更是老生常談,斯沃斯莫爾學院卻將這句老話付諸實行。史密斯校長提出吸引首代大學生(編按:家中父母輩、長輩都未曾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和低收入學生的概念:「我相信社會上的邊緣學生能通過接受教育、讀書而得到社會地位重新洗牌的機會,改善自己的生活。同時,這樣的機會也帶給社會一定變化和挑戰。」

她諳知社會不能是一池死水的道理,沒有這一群人帶起的社會流動,階層僵化並非健康的社會發展。她透露至2020年,學院將會有20%的首代大學生,其中21%更會獲得政府學費資助。學院更提供經濟援助予有需要的學生。史密斯校長指出,學校處於偏遠郊區,遠離煩囂,冬天時氣溫偏低,學校會提供備用的禦寒衣物。同學之間的相處中,請求幫助從來不是懦弱的表現,反而是一種能力日後能夠倡導他人。

浸淫於百家爭鳴 捍衛言論自由

 「教育從不是讓人感到舒適的,而是激發人們思考。大學應給予嚴峻的思想、強烈的抗議、獨立判斷、對固執的假設的質疑等一個自由的環境,讓這些不同意見枝繁葉茂。」—— 芝加哥大學校長 Hanna Holborn Gray

「今天時局動盪,不論是自身社區還是其他國家,社會往往因種族、民族、社會經濟、宗教等的差異而被撕裂。當身處政治光譜兩端的人似乎愈來愈難溝通磨合時,寄宿制博雅院校正好為學生們提供難得的機會,讓他們與不同背景的人一起學習、一起玩樂、一起生活。」史密斯校長娓娓道來。美國現在處於困難時期,從特朗普當選總統後,其強硬的政策和態度激起不少民族種族間的矛盾,在這個語境之下,博雅學院的的多元化環境更是來之不易,她說:「這種特殊的機會,對美國而言意義尤其重大,因為在美國很多地方的社區和校區,彼此之間仍然不相往來,各自為政。我們致力經營多元、包容的社區,讓學生藉由與不同背景、不同經歷的同學互動的機會,培養出成為世界公民必要的素質。」

誠然,不同背景之下,矛盾在所難免。史密斯校長認為要秉持開放的態度,聆聽和容納各界聲音,即使面對有威脅性的言論,也應給予公平的機會。「我們堅持營造一個廣泛多元的環境,容納各方意見之餘,也吸引持有不同政治立場和宗教的學生聚首一堂,確保我們的學生再成長過程中聽取各方的意見,進行思辯。」

史密斯校長努力為各種聲音提供一個「知識型環境」,言論自由受到保護、各方意見可得到公開理性討論的環境。這點與芝加哥大學已故校長 Hanna Holborn Gray 的看法不謀而合,她曾在一篇關於捍衛言論自由的報告中提到:「教育從不是讓人感到舒適的,而是激發人們思考。大學應給予嚴峻的思想、強烈的抗議、獨立判斷、對固執的假設的質疑等一個自由的環境,讓這些不同意見枝繁葉茂。」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以香港為例,近年高校中有不少社會運動的影子,愈來愈多學生關心政治,也樂意參與其中,表達訴求。繼雨傘運動之後,不少學生立志改變香港,不同政治宣言滲透校園,當中有挺身而出的社會領袖,有針對議題的公投。民主進程中,泛政治化的活動在所難免,校園也不能倖免。史密斯校長強調:「身為校長,如果我倡導學生站在某一政治立場,反而會威脅本身校園應有的核心價值。」她重申學術自由是學校重要的價值之一,不應受到任何因素威脅。

在史密斯校長眼中,儘管大學中有很多高尚的價值值得堅守,但不代表高等教育是象牙塔般遙不可及。史密斯教授分享她身為學生和教育者從博雅教育獲得的經驗,她指出:「擔任學生的導師帶給我很豐盛的滿足感,同時,我也視之為非常嚴肅的責任和重要的角色。我曾以學生的身份在貝茨學院(Bates college) 親身感受博雅教育的涵養,這也是我在斯沃斯莫爾學院繼續秉持的理念。」

醫學院樂收博雅生 通達寬宏造福社會

「培養學生成為國際領袖,着手解決一些決不妥協的全球議題,是當今教育的意義所在。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

 美國部分人士提出對博雅教育的質疑和挑戰,史密斯校長明白博雅教育在社會上面對不少爭議和批判。「我們都知道讀專業學校的好處,但我不希望所有的課制都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這些年來我都為此與社會角力,人文學科的價值遠超於起薪點的高低。」被問及學生及家長關於就業發展的憂慮,她承認在講究經濟效益的社會上,博雅學院畢業生的起薪點和就業情況確實是他們的潛在包袱。她回應指,即使畢業後從事技術類行業的校友也需要人文關愛的精神來服務大眾。

據史密斯校長所知,美國最頂尖的醫學院,均樂於錄取有博雅院校背景的學生,因為他們所受過的全面教育可提升自己的醫學水準,更懂得關懷病人,並提供更體貼的診斷和治療。造福病人。「有些當醫生的校友憑早年修讀的心理學課程,讓他們對病人複雜的內心世界更為瞭解。還有校友因曾讀過社會學或人類學科目而對公共衛生行業産生興趣。」史密斯校長點點頭,更肯定博雅教育所宣揚的人文素養有其值得捍衛的價值和社會意義,並為其畢業生在社會貢獻所學而自豪。

 
史密斯校長肯定博雅教育有其值得捍衛的價值和社會意義。
史密斯校長肯定博雅教育有其值得捍衛的價值和社會意義。

醫科畢業生的例子證明,教育不只是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已,而是涵蓋學生思維和德育的健康發展,博雅教育更是為他們打好觸類旁通的基礎,實行「專業之外、普遍相通」培養學生應付多個工作領域的能力。史密斯校長引述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教授所言:「培養學生成為國際領袖,着手解決一些決不妥協的全球議題,是當今教育的意義所在。」史密斯校長稱頌錢校長擁有博雅學院的視野,為同道中人。

瓦萊麗‧史密斯(Valerie Smith)教授(榮譽文學博士)

瓦萊麗‧史密斯教授是研究美籍非裔文學的著名學者及美國斯沃斯莫爾學院第15任院長。她加盟該學院後,確立不少重要的改革,包括取錄低收入學生和「第一代大學生」,令他們得以享有入讀本科的機會。史密斯教授亦提倡發展創意課程,並加強該學院與外界的聯繫。

史密斯教授畢業於美國貝茲學院,並於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完成碩士和博士學位。她曾撰寫超過40篇論文及3部書籍,主題圍繞美籍非裔文學、文化、電影和攝影,並為7項著作的編輯或聯合編輯。史密斯教授曾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開展她在高等教育界的事業史密斯教授曾獲Alphonse G Fletcher基金、古根漢基金會、美國國家人文學術基金會頒授院士,並於2009年榮獲普林斯頓大學頒授傑出教學獎。

參考資料:

江宜樺:<從博雅到通識:大學教育理念的發展與現況>,台灣: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2005。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Freedom of Express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2014.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