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桃爸
兒子剛出生那會兒,說實在的也不知道如何與他交流,索性就給他讀英文詩歌。做法很簡單:用 YouTube 搜索英文名詩、歌詞和繞口令,直接放給他聽,或者自己練習後讀給他聽。一遍又一遍,我竟然也背下了不少高冷詩歌。
如今,讀詩已經成為我們的睡前小儀式。關燈後,他總會要求:「爸爸給我念首詩吧。」如果幾天重覆念同一首詩,他還要求不重樣。為此,我用 PPT 製作了一本詩集,定期擴充,也作為自己碎片化閱讀之用。這樣既滿足了孩子需求,對自己亦是提升。
在香港這樣的逼仄忙碌之地,讀詩不啻為一種奢侈的休息。這也是我給兒子進行英語啟蒙的一大收穫。
讀詩當然不是為了意義灌輸。葉慈的《他希冀天國的錦緞》(He wishes for the cloths of heaven)如出自天使之手,美到不忍直視,像「你腳踩着我的夢」這樣的比喻明顯超出兩歲小孩的認知範圍。但這首詩短短八句,韻律極佳,單是 “of night and light and the half-light” 便是培養辨音能力的佳句。
不是所有詩歌都適合給孩子讀。我選擇的標準是:短小精悍(便於家長背誦)、意像單純(聚焦一件事物如英國詩人丁尼生(Tennyson)的《老鷹》(Eagle))、用詞簡潔(很多莎士比亞的詩就暫時算了)、意境美好(過於頹廢的現階段也忽略)。市面也有一些現成的詩集如北島的《給孩子的詩》可供家長參考。
潤物細無聲地傳授
背單詞是我們學生時代學習英語的夢魘。現在想起來,拿起一本詞彙表就簡單粗暴地開始背誦,也是醉了。有了這樣的教訓,我從生活情境入手,希望潤物細無聲地讓兒子熟悉英文單詞。
生活中我們和孩子一起接觸的東西很多,其實有 N 多機會「傳授」詞彙。我按各類情景(如臥室、廚房、超市、水果等)製作了若干單詞卡,讓自己溫故知新(網上也不乏資源,幫助家長歸類詞彙如 http://www.vocabulary.cl/Lists.htm)。若到了相應的場景,自然而然地說給他聽。
在這一過程中,耐性是很重要的。記得兒子自主說出的第一個比較難讀的詞是 watermelon,那時他不到兩歲。場景是:一家人正準備吃西瓜,他也蹦蹦跳跳地來到桌子前。當西瓜切好後,他突然開心地冒出:watermelon。當時,我挺驚訝的。
在此之前,我時常在吃西瓜時,跟兒子說 “Hey, this is watermelon”,他都無動於衷。在好長一段時間裏,我也覺得我在對牛彈琴,並沒有收到什麼反饋,也不知道他是否在聽。
但事後證明,孩子不反饋,並不代表他沒有在聽。現在看來,我相信他的小腦袋裏,正在搭建詞和物之間的橋樑;他的口腔肌肉,也在默默地摸索發音準確位置。當輸入到一定程度,因緣俱備時,他就順其自然地把 watermelon 納入自己詞彙庫。
讓孩子優雅緩慢的成長
都說家長是最好的老師,但家長自己也需要不斷進步。有兩本書英語啟蒙的書值得推薦:汪培珽《培養孩子的英文耳朵》和安妮鮮花《不可錯過的英語啟蒙》。
前者主要講讀英語故事書的重要性,後者則勾勒出中國孩子的啟蒙路線圖(即從聽力開始,到孩子自主輸出,到學習拼寫法、認識高頻詞,再到自主閱讀的進階路線)。安妮鮮花的書建基於她在加拿大生活的經驗,亦對照中式英語教學的弊病,因此體系較完整,乾貨更多,值得細讀。
在這類方法論的書籍中,作者一般會披露自己使用的書單和網站。我自己也曾經按汪培珽的書單在淘寶上買過繪本,兒子也挺喜歡。但我更傾向於按學得的方法論,融合孩子的興趣,自己搜尋、組合材料,比如在 YouTube 裏精選視頻,建立自己的 playlist、在荔枝 FM 建自己的頻道,上傳孩子喜歡的音頻,供磨耳朵之用。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緩慢和優雅的過程,有其自己的步伐。我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一方面是自己喜歡英語使然,另一方面希望培養他對語言的好奇。
童心未泯才是求知路上最珍貴的東西(好吧,政治學博士劉瑜也曾經這麼總結過)。雖然能認識、表達英語單詞也挺重要,尤其是在香港幼兒園面試時,但好奇心才是自主學習的持續動力;當好奇心成為一種習慣,孩子會自然而然地纏着你教他/她語言。
英語啟蒙,不僅是啟蒙孩子,也對自己的「再啟蒙」:幫助自己重新激活童心。所以,透過英語,與兒子一同進步,順便也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事絕對值。
作者簡介:桃爸,80後,現居香港,兒子目前兩歲半;內地成長直到本科畢業,碩士在香港和英國;非英語專業的英語愛好者一名。
原文刊於留學媽媽教養女王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