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企業將如何發力?

在複雜多變的環境裏,中國企業家必須建立更強的全局觀,對主體趨勢必須具有更深邃的洞察力,同時對風險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斷,並能建立底線思維。

2022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13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5次會議上作出《政府工作報告》。他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21年是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過去一年,在防控新冠疫情的同時,中國的經濟保持穩步發展,中國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此外,中國亦在持續不斷的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並取得了顯著成果。

李克強總理提出,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這與2021年12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調一致,是結合了現實需要和潛在能力後的綜合考慮。

3月16日,副總理劉鶴在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資本市場問題的專題會議裏,提出中國在當前的複雜形勢下,最為關鍵的仍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保持經濟和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李克強總理提出,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亞新社)
李克強總理提出,2022年中國經濟發展的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亞新社)

推進科技創新  促進自立自強

中國「十四五」規劃中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李克強總理亦強調了要將創新作為發展的首要戰略,尤其是要不斷推進科技創新。

在過去的幾年,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名列世界前茅,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數字消費、數字產業等快速發展。中國亦在多項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例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建立新的賽道,產銷量連續5年居世界第一;5G技術領跑,核心專利數世界第一,5G基站建設持續推進併率先實現5G商用。

未來一年,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依然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重點,中國政府也為此提供了諸多方向的支持。例如:「東數西算」工程的推進將一步拉動IT基礎設備及零部件產業鏈發展;VR/AR與元宇宙的結合將促進智能硬件的再創新;智慧城市、數字鄉村的發展,在促進產業數字化轉換的同時,將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更好地融合;「重點產業強鏈補鏈行動」的開展將為半導體、人工智能、5G等關鍵產業鏈國產供應商崛起提供支持,從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併進一步促進高端產業的發展。

除此之外,汽車產業亦是未來國家戰略發展聚焦的領域之一。中國將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和製造,包括對稅收、供應鏈,以及對企業自身的支持。在近期開展的「兩會」中,多個汽車企業代表提案中表明,要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相關的核心技術、標凖,以及相關設施,以保障供應鏈的安全和提高國產化水平。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不少外資企業都在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共同推進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

中國將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和製造,包括對稅收、供應鏈,以及對企業自身的支持。(Shutterstock)
中國將繼續支持新能源汽車的消費和製造,包括對稅收、供應鏈,以及對企業自身的支持。(Shutterstock)

建設生態文明  整改無序擴張

自「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成為了中國國家戰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李克強總理亦通過政府報告,再次強調了要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中國將繼續努力推動能源革命,為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其中包括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煤電節能降碳改造、供熱改造,大型風光電基地的規劃建設,以及可再生能源發電建設等。

政府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計劃與措施,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可預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們亦均將積極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來。

近年來,中國平台經濟迅速發展,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的同時,市場壟斷、無序擴張的問題日益突顯。應對監管滯後甚至空白這類問題,政府正在作出努力,逐步加強監管,相關部門將通過更加規範與透明的監管要求與手段,對大型平台公司的工作進行整改與治理,從而促進平台經濟的健康發展,提高其國際競爭力。

未來全球化將以中國為重心

此外,隨着國際事態的複雜多變,地緣政治風險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亦有相當影響。此次報告雖未提及地緣政治的影響,但隨着最近國際局勢緊張,中國經濟發展亦增加了不確定性。俄烏衝突引發的黑天鵝事件引起了全球市場的波動,包括股市下跌,原油、天然氣、糧食和金屬等價格大幅波動和供應鏈的割裂,一系列的經濟變化引起了國際社會,包括對中國的廣泛關注。

中國在過去40年中迅速成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國和製造國之一,亦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主要貿易夥伴。許多國際輿論因此認為,未來中國的貿易成本將會提高,而通貨膨脹帶來的壓力,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帶來挑戰。

我認為,在國際局勢持續緊張之際,俄烏衝突後的新國際秩序中,雖然中國會受到某種程度的影響,但中國將會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要穩定之堡壘,起碼相對上而言。儘管逆全球化的力量儼然日趨壯大,全球化的基本驅動因素仍將會存在,並且逐漸將以中國為重心或重心之一。

表面上,某種力量將會驅使某種程度的「脫鈎」產生,但中國的經濟規模、科技力量和供應鏈能力,以及逐漸對外開放的政策將讓全球化和互聯互通的黏力以中國為中心地加強。

儘管逆全球化的力量儼然日趨壯大,全球化的基本驅動因素仍將會存在,並且逐漸將以中國為重心或重心之一。(亞新社)
儘管逆全球化的力量儼然日趨壯大,全球化的基本驅動因素仍將會存在,並且逐漸將以中國為重心或重心之一。(亞新社)

特別是在全球金融體系中,軍事衝突後的秩序將加速中國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重要性。這對一些本來依賴原有的金融體系為生的企業們將是一項威脅,但對一些可依靠新的金融體系而隨機崛起的顛覆型企業將會提供極大的機會。

在複雜多變的環境裏,中國企業家必須建立更強的全局觀,對主體趨勢必須具有更深邃的洞察力,同時對風險有全面的分析和判斷,並能建立底線思維。

中國經濟如今已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未來更將以數字賦能產業、城市、生活,更多激發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新的商業模式,更多的資源亦將向製造業、服務業、科技創新、生態環保、中小微企業等領域傾斜,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投入。而在這些領域上,中國企業將能找到不少發力的地方。

謝祖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