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人生猶如一根劃燃的火柴,要使自己發出更多的光和熱,沒有中途的暫停。『活知識分子』就是體會到了這種帶着艱辛的快樂的生活,不惜萬里來到甘肅,進行了各種引發活知識的活動,以促進東西文化交流。」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史耀疆 [ii]
引言
「許國輝對內地教育的努力和貢獻」顧名思義,旨在介紹其中一位本港教育界人士──許國輝博士對中國教育界的付出。然而受篇幅所限,這個系列將分為四篇文章,先後於未來兩個月內刊登:
一、在甘肅省學校和社區建立學習型組織:許國輝對內地教育的努力和貢獻(一)
二、在四川省開展心靈/生命教育:許國輝對內地教育的努力和貢獻(二)
三、在四川省大邑縣創設活知識幼兒園:許國輝對內地教育的努力和貢獻(三)
四、在四川省大邑縣創設兒童博物館:許國輝對內地教育的努力和貢獻(四)
投筆下鄉,知識扶貧
許國輝博士在2004年創辦了慈善組織「活知識立群社」,其宗旨是「知識扶貧,建新農村」,主要成員皆為香港教育專業人士。該組織的服務方式,是由參加者自費於假期到西部農村,培訓鄉村學校的教師(尤其是英語教師),讓受訓教師能夠「活學活用活知識」,進而提升農村教育的素質。
2005年許國輝博士「提早退休」離開教育學院,孑然一身跑到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推動「新農村學習型學校社區建設工程」。他效法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做一個有抱負、有決心和有行動的人。許國輝博士上山下鄉,在縣級學校經年蹲點,以實幹的方式摸索出一個「知識扶貧」的模式來。他試圖以「學習型組織」、「學習共同體」、「有效課堂學習」和「從做中學」等中西教育理念,促進農村學校的轉化、鄉村教師的成長,以及農村學習型社區的建設。
創構活知識,帶動社區發展
「新農村學習型學校社區建設工程」的目標,在於推動傳統學校逐漸步入學習型學校系統生態學範式的軌道,繼而發展出一個學習型社區,建設新農村。「活知識立群社」、西北師範大學、涇川教育局攜手,在甘肅省涇川縣建設第一個新農村學習型學校社區,提高農村學校與社區教育的素質,進而促進新農村社區的發展。
工程設計的理念是,學校作為一個學習型組織,能帶動農村社區發展。專案專家通過有效地運用資訊技術,引導農村學校校長與教師進行專業發展和行動研究;推動農村與城市的校長、教師交流;建立多類別的教育實踐學習社群、友好學校夥伴關係,促進相互協作;加強學校與社區的互動關係;透過「社區學習中心」的實體建設和網絡支援,聯繫各所學校,鼓勵團體學習;將傳統的農村學校轉化為善於創新、以學習為目標的「學習型學校」;改善農村教育團隊的素質,提升教育成效;開展社區教育,推動新農村社區發展。
蹲點甘肅涇川,建設學習型學校
最初兩年,活知識立群社已經組織了超過200多名志願者(包括港澳台、海內外的教授、校長、教師、大學生,甚至醫生、歌星和各界專業人士),蒞臨甘肅徑川提供專業培訓和文化活動。教育局的支持加上教師的努力,成功協助部分鄉村學校(如豐台鄉的伍仲小學)依學習型組織的特性逐步轉化過來,而且在教育創新上也取得突破。豐台鄉伍仲小學在2007年6月17日舉行了村民群眾大會,用一人一票方式推選其領導班子。一名年僅23歲的年青教師當選校長,領導一批有「學習型學校」願景且自願加盟的老師,準備共同建設「學習型學校」。然而受制於體系的條條框框和應試教育的枷鎖,大部分教師不單處於物資貧困、能力貧困、心靈貧乏之中,甚至陷於權利貧困的處境!
在涇川辦學的效果
參加培訓的校長教師們都表示,許國輝博士等人的培訓模式生動有趣、深入淺出,甚有果效。他們的努力有目共睹,涇川縣委書記王學書在全縣「教育改革與發展大會」上指出:「該項目舉辦較高規格校長理論,不斷吸納先進管理理念,在教學方面取得較好的效果。」他認為項目「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延伸到鄉村、社區;以社區中心學校輻射帶動周邊農村,以學校之間的互動交流帶動社區的發展」。涇川縣人民政府副縣長陶梅也認為項目「不但使校長、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普遍得到更新,而且通過多方交流,極大地推動了社區教育工作……教育為經濟建設、為新農村建設的服務功能日趨明顯」。
經過許國輝博士的協調和努力,以及活知識立群社、西北師範大學和甘肅省涇川縣教育局的共同努力,該專案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到涇川講學,合共舉辦了9次大型論壇和研討會,並先後組織涇川縣師生赴香港、澳門交流學習,以及為涇川校長安排4期的專題培訓等。從該專案的組織和活動安排來說,這些成果十分可觀,並令人敬佩。
整體來看,該專案的設計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西方教育和組織管理理念之間的融合和適應。在基本理念上,該項目引進了西方的「學習型組織」理論。不過,在推廣這些理論時,項目組成員則運用了不少源於中國的文化傳統的故事,來詮釋和演繹相關理念,使其更能為農村的中小學教師所接受。例如,以小故事東山和西山的兩個人鼓勵個人的自我超越,以盲人摸象展示系統思考的重要性,同時亦以西方的漫畫故事與我無異強調整體思考,利用大自然的蝴蝶效應說明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此外,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該項目借鑒了杜郎口「先學後教」教學模式及上海洋思中學的經驗,並整合了源自香港疑難為本教學改革的相關經驗,提出創建和開展學習型課堂。究其實質,這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頗有相通之處,強調教師由傳授轉向引導、學生由記憶轉向自主探究與體驗。
活知識分子的感受
一、史耀疆(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有一種快樂,你沒有擁有過,就不知道其中的純粹。人生猶如一根劃燃的火柴,要使自己發出更多的光和熱,沒有中途的暫停。「活知識分子」就是體會到了這種帶著艱辛的快樂的生活,不惜萬里來到甘肅,推行了各種引發活知識的活動,以促進東西文化交流。他們通過與國內外團體組織合作,先後在北京、四川、寧夏、甘肅等省市學校所在地區,舉辦多次主題講座和免費培訓,受益人數達萬人。此外,還長期在甘肅涇川為新農村事業作出長遠的貢獻。
沒了固定收入支撐,許國輝博士無法維持對活知識的「財政投入」,創社時由他自掏腰包交租、位於香港島之辦事處只得結束。許國輝博士更移居甘肅省涇川的縣城,以便與當地官員、校長和老師建立朋友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在社區學習中心組織培訓,帶領多元化的活動。兩、三個月回港一次,籌錢、寫建議書、編輯通訊和籌辦活動,他統統親力親為。
二、黃寶財(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前教授;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主席)
黃教授不斷提到主動學習活知識,他通過資訊科技以及音樂,與涇川的教師分享學習的樂趣。在音樂裏,黃教授體會到學習的智慧:(一)困難是學習的朋友,能突破難點,便能進步;(二)任何進步都並非一朝一夕而來;(三)最重要的是「把學習變成自己的事情,按照自己的速度學習,享受學習的過程。這樣,不管是在課堂外還是課堂內,不管任何時候任何階段,只要具備自學的精神、抱著享受學習的態度,知識的汲收就不會停頓下來,並能成為不停進步和增長的活知識。
三、李錦棠(路德會呂祥光小學校長)
他憶述這次參與活知識立群社的活動,是在蘭州舉辦的一個校長論壇。當時有教授跟席間的內地校長們說:「你們每間內地學校,只要抓着一位香港校長大家就不用愁了。」到提問問題時,一位內地校長直截了當問:「你們(香港校長)這次帶了多少錢來?」這一問令眾香港校長都愣住了,一向擅於言詞的李錦棠不慌不忙地回應:「我們雖然沒有帶來金錢,但我們卻帶着一顆心來,相信只要有『心』,就能拉近城鄉兩地的距離;只要有『心』,就能手牽手面對風雨路!」說罷,全場掌聲雷動,李錦棠鬆了一口氣,慶幸大家已有了共鳴。
小結
現任「活知識立群社」社長王雲珠校長引述國務院參事湯敏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讓孩子在教育精準扶貧中成長」。他們不但要關注貧困家庭孩子「有學上」的問題,還要解決孩子「上好學」的問題,關注貧困地區學校的教育質量。可是,「上好學」是一個比「有學上」更難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貧困地區學校教育質量差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箇中原因不但是財政困難、教育投入較少,還因為貧困地區學校的師資相對較弱,沒有好的教師,如何能有高的教育質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資金投入的問題相對比較容易解決。近年到訪貧困地區,發現學校的硬件確實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從教育質量來看還差得很遠,而傳統的方式很難解決貧困地區學校的師資問題。人往高處走,難有好教師在艱苦的地方長期的留下來。這不但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些年來,「活知識立群社」通過城鄉互動學習型組織的建立,以活知識為理念,以較靈活的培訓方式,培訓不同類別、不同層次、不同學科的老師,使廣大教師和學生學會學習,使知識變活,使活知識變成活能力,逐漸改變這些學校的文化,讓教師感到「工作學習化」,讓教師與校長們通過種種活動,更加明確自己的內在需求。校長與教師們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學觀念的轉變,讓教師能夠建設學習型教室,營造積極關懷的校園文化,帶動學生創造性學習、不斷成長。他們的成長正是「活知識立群社」這些年來成長的亮點。
許國輝博士簡歷
許國輝出身貧寒,人到中年才獲香港大學破格取錄修讀碩士,其後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獲得比較教育學博士,再先後任職於澳門大學、香港公開大學和香港教育學院。許國輝博士也曾在聯合國難民專員公署擔任全職的教育統籌官員,亦曾負責亞洲開發銀行、世界銀行的教育發展項目,在亞洲多個發展中國家(如斯里蘭卡)推動教育改革和創新。
許國輝博士的教學革新實況和教師感言散見於《新農村學校》季刊,其成果詳載於《農村娃娃愛活知識》(涇川教育局出版,2009)一書,以及《活知識份子──下鄉知識扶貧的故事》(活知識立群社出版,2009)。整個項目的評估報告,可參閱李子建教授和尹弘颷教授的文章〈「新農村學習型學校社區建設工程」目標與評價〉(《當代教育與文化》2010年3月第2卷第2期62-67頁)。
[i]很多人都瞭解香港在內地經濟發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一些本港教育界人士也曾對內地學校教育付出努力。筆者希望在這方面作一些介紹。這是同主題第二個系列的文章。
[ii]引自活知識立群社所編《活知識份子──下鄉知識扶貧的故事》。包括本系列的四篇文章,資料來源還有《十載知識扶貧情繫鄉村教師》特刊、《愛在行動:關懷留守兒童,實踐生命教育!》視頻,以及許國輝博士提供的大量文獻和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