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獻策 倡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

團結香港基金9月4日發表政策倡議報告,推出多項建議,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包括推動內地與香港更多資歷互認,提高非本地生收生上限等。

團結香港基金9月4日發表政策倡議報告,建議將香港建設成國際教育樞紐,吸引多元非本地學生,應對新產業發展和全球的人才爭奪戰,尤其是東南亞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才。

香港坐擁世界5所百強大學,令内地以及海外學生趨之若鶩。但報告指出,相對於英國、美國、澳洲,香港的教育服務只佔了本地生產總值的1.4%,遠低於主要教育服務輸出國的約5%水平,而本港預期到2027年將面臨24.1萬輔助專業人員的短缺,因此團結基金展開持份者訪談,並提出9項建議,以提升全球學生在港就讀的誘因。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指出,「香港正處於新科技及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此時此刻,吸引及培育未來人才至關重要。故此,香港須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以回應人才短缺的問題及其他人力發展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指出。香港正處於新科技及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吸引及培育未來人才至關重要。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博士指出。香港正處於新科技及產業發展的十字路口,吸引及培育未來人才至關重要。

非本地生限額 限制課程擴張

報告認為,本港院校的非本地收生設有不同形式的限額,對部分課程擴張構成一定限制。同時,2004年簽訂的互認高等教育學位備忘錄只涵蓋學位及以上程度的課程,令副學位的跨境升學困難重重。固此,基金會建議推動內地與香港資歷互認,提高非本地生收生上限,以及加強未來產業的商校合作、本港及大灣區之間的協同效應,為學生提供更佳的中外體驗,並讓他們為就業做好準備。

基金會建議將學位及副學位的非本地學生上限調升至50%;自資院校就內地、澳門及台灣學生的上限可從目前10至20%上調至30%,兩者均確保維持本地學位供應不變。報告預料,以上調整將讓副學位及學位的非本地學生比例從目前約10%提升至23%。

另外,報告又建議政府推動設立更多雙學位課程,讓學生修業年期內可以在香港高等院校和大灣區分校兩地進修,同時參照香港大學及港大深圳醫院之間的安排,建立教師的兩地聯合聘任安排,一來能提升兩個地區的學生的產業及文化視野,二來可以倍增收生乃至畢業後能留港工作的人才庫。

團結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表示,香港坐擁5所世界百強大學,教育界有充分的潛力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
團結基金副總裁兼研究部聯席主管水志偉表示,香港坐擁5所世界百強大學,教育界有充分的潛力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

增加私營宿位 相應學生獎學金

針對留學生在港面對多種挑戰,包括校外住宿成本高,乃至畢業後事業發展困難,報告建議提升私營學生宿位供應、為非本地學生來港就業或受訓擴大簽證許可、增加針對東盟和一帶一路學生的獎學金、統籌宏觀層面的宣傳及院校規劃,以及協調就業機會以挽留人才。

基金會建議政府推動將酒店、公寓和閒置學校等改建為宿舍,減少建設年期及財政周期,在短時間内增加宿位供應。另外東盟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生需要更多財政支援,增加針對性獎學金名額可以顧及非本地學生的多元性。

基金會又認為,個別自資院校在推廣資源方面較為缺乏,需要政府透過貿易發展局與院校緊密合作,給予適當支持,以提升本港高等院校的吸引力。

報告發現,STEM相關學科的本地就業機會相對貧乏,是挽留人才的一大難題。基金會倡政府應充分利用八大中心、大灣區、以及北部都會區的發展,促進人才、企業和工作崗位之間的良性互動。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認為,「吸引及挽留非本地學生是回應全球人才爭奪戰的重要策略。在調升收生上限之餘,政府亦應多管齊下,提升在港就讀的體驗,從而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
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總監、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認為,「吸引及挽留非本地學生是回應全球人才爭奪戰的重要策略。在調升收生上限之餘,政府亦應多管齊下,提升在港就讀的體驗,從而提升香港作爲留學之地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