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AI帶動數據中心投資 成商業地產市場奇葩

疫情期間,全球商業地產市道低迷,但人工智能(AI)卻成為投資市場的新寵,令投資數據中心儼如商業地產市場的奇葩。

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峰會)的主峰會於周一起(18-20日)一連三日舉行。峰會由香港金融管理局籌辦,匯聚約300位來自全球超過120家金融機構的國際和地區負責人,當中逾100家機構由集團董事長或行政總裁代表。

周二(19日)主峰會以「在變局中前航」為主題,聚焦近期宏觀經濟環境、地緣政局、科技創新和氣候變化的主要發展,其中一個討論環節「市場、趨勢和機會」集中探討全球金融業應如何順勢而行,把握這些發展所帶來的機遇,同時管理好隨之而來的風險,參與討論的金融翹楚包括黑石集團總裁兼營運長喬納森‧格雷(Jonathan Gray)、道富銀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onald P. O’Hanley、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泰德‧皮克(Ted Pick)、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Marc Rowan和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大衛‧所羅門(David Solomon),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李達志擔任主持。

疫情期間,全球商業地產市道低迷,但人工智能(AI)卻成為投資市場的新寵,令投資數據中心儼如商業地產市場的奇葩。專長投資房地產的黑石集團今年已持有約70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權益,未來計劃加碼至千億美元,冀圖在這新興市場分一杯羹。

建數據中心 須先規劃電力供應

黑石集團格雷表示,受惠於AI及雲端遷移的普及,市場對GPU晶片算力需求殷切,連帶投資相關的數據中心亦非常火熱,亦成為集團最重要的投資主題。黑石除了在歐美投資數據中心外,在亞洲亦積極進行相關項目的融資,集團對數據中心業務前景感到樂觀。然而,他說市場雖然出現巨大的潛在需求,但要留意一旦投資一窩蜂投資,可能因新供應過多而扼殺潛在回報。

他說:「數據中心投資動輒以十億美元計,所以你不會投機性地在美國邁阿密建立一個像非洲剛果的數據中心,若只有四、五個潛在租戶,那麼建造成本相當高,所以必須進行客制化。」其次是數據中心對電力有很大需求,隨着生活趨向電氣化,全球電力供應緊絀將愈來愈嚴重,所以建造數據中心前,須先規劃好選址的電力供應。

阿波羅全球管理公司首席執行官Marc Rowan認同數據中心已成為未來投資市場的趨勢,亦推動能源轉型,有關的基礎建礎需要天量資本的投入,涉及債務及股權融資。他認為,投資者會在債務融資成本與數據中心的租務回報作出商業決定,但肯定推動相關領域的投資活動。

Rowan表示,圍繞數據中心的周邊基建投資成為美國工業復興的景象,而美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外國直接投資(FDI)的最大接受國,極可能今年亦如是。兩年前,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作出高達520億美元的補貼,但迄今沒有一家晶片生產線投產,全部都在建設中。在美國財政面對巨大赤字下,市場對資本需求仍然非常大,這對融資業務有利。

(左至右)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李達志;黑石總裁兼首席運營官Jonathan Gray;美國道富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Ronald P. O’Hanley;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Ted Pick;阿波羅全球管理首席執行官Marc Rowan;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David Solomon。
(左至右)香港金融管理局副總裁李達志;黑石總裁兼首席運營官Jonathan Gray;美國道富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Ronald P. OHanley;摩根士丹利首席執行官Ted Pick;阿波羅全球管理首席執行官Marc Rowan;高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David Solomon。

黑石:商業地產市道今年初觸底

相對於數據中心,市場對商業地產前景則看法兩極,格雷重申集團於今年1月已公開表示相關市場已經觸底,並且在此領域投資300億美元。他說,物流和租賃住房等市場基本面表現不錯,建築和倉庫等項目的新開工率下跌了80%,為長遠復甦奠定基礎。然而,他也承認疫情後,商業地產仍然面臨很多挑戰,衝擊市場最大的是融資成本高企,去年悲觀情緒隨利率攀升到達頂峰,今年總借貸成本估計已下降約 35%或以上,商業抵押擔保證券發行規模較一年前增加4倍,參與競標的投資者數目亦增至原來的兩至三倍,這是市場對商業房地產積極的訊號。

美國債務高企,市場關注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場後採取的刺激財政政策,或會令美國債務進一步增加。美國道富集團Ronald P. O’Hanley表示,美國債務惡化速度驚人,考慮到美國的經濟情兄,十年內債務或會升至GDP約125%,配合加息周期下,未來25年的債務成本及償債成本或會翻倍。

美國大選兩黨無人提財赤惡化議題

他續稱,雖然債務不斷增加,但美國總統大選時竟然沒有人提及債務這個問題,很難想像以目前所討論的政府開支計劃及稅務政策,但他相信以美元現時霸權地位,可以為美國政府管理債務問題提供更大的彈性。

他認為,當市場看到美債拍賣失敗,或美債拍賣反應欠佳,投資者便會開始對美債水平感到緊張,但目前大家都相信,仍有很多解決方案去應對債務增加,例如聯儲局可以回到量化寬鬆政策,繼續購買債務,但不知道這種情況可以持續多久。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