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由幾個小村落搖變為國際知名的都會城市,亦可謂華麗轉身——碧玉村女變貴婦。考其原由,主要是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地理位置。
香港島位於珠江三角洲南端洋面,海水深湛,可供泊碇,就連夾在港島與九龍半島間的維多利亞港,也可靠泊巨輪,不必如其他城市般,需依靠外港來過渡。所以香港確是不可多得的天然良港。早在鴉片戰爭前,英國的商船遠道而來,常選擇在香港仔瀑布灣補充食水,然後才北上虎門入黃埔港。後來,走私鴉片的船隻也麕集於此。而英國為了要在中國取得「居停」之地,四處展開勘查研究,測量港口的水深,曾有提案選址舟山群島或寧波等地,但最終拍板仍然是香港。
南京條約前,英國已垂涎香港許久
因而在1842年8月29日所簽訂的《南京條約》,英國首選香港,強要清廷割讓香港島,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則作為五口通商,足見英國垂涎香港已久。事實上《南京條約》簽訂前,英國已急不及待於一年半前的1841年2月26日佔領了香港。在此之前,香港是隸屬於廣東省新安縣管治的海島。
由新安縣治下的香港,轉變為英國治下的香港,正式開港貿易,鳩工庀材,大興土木,建署造樓,招商營運,漸次成為東方之珠。
上文說到香港變村落為名城,其中主因是擁有天然良港這優越的地理環境,從而使英國作出不二之選。但還有一個重要主因,就是背靠中國大陸的地理位置。
從清末到民國至新中國,香港絕對離不開祖國,由人口的遷徙、勞工的輸入、資金的投進,既促進了生產,也使香港成為舶來商品和內地物產的集散地,強大的買賣消費行為,令香港得以蓬勃發展,躍升為世界都會名城。所以如果只看到因為有英國的管治才有今天的香港,那是完全看不到事實的全面,是片面歸功於英國,無視中國民眾的勤勞建設,南來資金的投放,百多年在英國殖民政府的差別待遇和不公平的政策下,以刻苦勤儉、不屈不撓的精神,千辛萬苦才熬出新天地,建設成好香港。這幾代香港人的貢獻,是不容抹殺的,更應要銘記於心。
香港歷史不可忘
歷史不可忘,香港由小村落起步,走出輝煌路,十分值得深入研究。只是在這方面香港似乎着力不足,遠遠不如台灣能在整理日治時期的史料般卓有成效;也落後於日本沖繩縣,對研究和出版琉球國的歷史和被兼併為沖繩縣的史事,取得豐碩的成果。
對香港歷史的分期,如用最簡易的方法來劃分,可以是:一、縣治下的香港;二、英國人治下的香港;三、回歸後的香港。
一、香港早在秦代已被納入中國的版圖,隸屬南海郡。其後,由漢至清,先後歸入番禺縣、博羅縣、寶安縣、東莞縣和新安縣管治。在長逾2000年的歲月中,香港被置於中華帝國的府縣治下。因此,記述這時期的香港史事,當以中文為主,也唯有中文文獻最豐富。其中以保留大量香港歷史資料的嘉慶本《新安縣志》最受推重,更被說成是古代的《香港志》。
二、英國從鴉片戰爭中攫取了香港,從其治下開始,已經刻意將香港建造成一個西方的商業城市,所以至今「香港開埠首100年的關鍵文獻都被英國人保存着」。至於開港初期的中文史料,就顯得異常匱乏。
三、回歸後的香港,變化很大,幾乎每天都有新聞、新事物,當代人正用他們的行動,為香港的歷史留下足跡與紀錄。
開埠早期 史料尠有
誠然,香港開埠早期的中文資料,確是尠有而又零散。有關香港史的中文專著,要到19世紀末的1894年才面世,那是陳鏸勳著《香港雜記》。全書約三萬字,惜亦不大為人熟知,直到100年後,內地學者莫世祥來港作學術交流活動,發現躺在圖書館內的《香港雜記》,有「如獲至寶」之感,遂整理再版發行。與此同時,有馬金科主編的《早期香港史研究資料選輯》,是關於香港開埠前後期的史料,但總體來看,〈英國殖民統治下的香港〉所佔篇幅比較少,資料的引用最多是《申報》的報道,其次是《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內的出使日記和遊錄等,也有小部分採自《清季外交史料》和鍾叔河主編的《走向世界叢書》。
《申報》創刊於1872年,雖是在上海編輯出版,但版面上常有關於香港的報道。名筆王韜,著有《漫遊隨錄.香海羈踪》,是1862年履足香港之後作的,是篇文詞郁茂,筆底生花,只可惜簡短了一些。
較上述資料尤早,卻不大為人注意的《遐邇貫珍》,不僅是香港最早的中文報刊,同時,也是全中國第二早的報紙, 見其地位之顯赫。《遐邇貫珍》創刊於1853年8月,以月刊形式出版,至1856年5月後停刊。
《遐邇貫珍》極具價值 東亞珍視
《遐邇貫珍》由香港英華書院印行。英華書院於1818年在馬六甲創立,1843年遷校來港,是香港最早三間西方學校的其中一所。當年辦學的傳教士,不忘出版刊物,傳播基督,推介西方科技新知,乃有創辦《遐邇貫珍》之舉,並先後由麥都思、奚禮爾、理雅各當主編。《遐邇貫珍》的印行,是中國報刊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比較之前早出的幾份中文刊物更有所提升,內容更加豐富。時至今日,它應是對研究基督教的東方傳道史、西學東漸的發展史和太平天國史等方面,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日本自幕末開始,就爭讀《遐邇貫珍》,在無法購得的情況下,以傳抄來流布。他們十分關注《遐邇貫珍》報道的「黑船事件」,以及羅森的〈日本日記〉。這些資料,後來更被日本收錄在「開國起原」的史料叢刊中。
我國學者最早對《遐邇貫珍》展開研究的,首推王重民。他在1940年代留學英國,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東方部閱覽了《遐邇貫珍》,發現該刊連載外國人對太平天國的見聞和報道,不禁大為欣喜,遂抄錄下來。迨後,這些抄錄自《遐邇貫珍》的資料,被編入《太平天國史料》而於1950年出版。1959年,還由北京中華書局再版。
愈接近歷史原貌,愈有研究價值
《遐邇貫珍》作為香港印行的報刊,除了上述的資訊外,有很大一部分的篇幅是報道香港的英國管治、香港的經濟和民生等方方面面,時距香港開埠才十數年,資料之珍貴,由此可知。從來對於文獻資料來說,愈接近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所作的記錄,愈接近歷史原貌,愈有研究價值。
《遐邇貫珍》共出版32期。筆者研究《遐邇貫珍》是從培理扣關日本的「黑船事件」開始,已30多年,現再次審視研讀,將與香港有關的資料勾出,然後歸類彙編,得14章,依次為:督憲政令、戶籍人口、立法定例、財政稅收、貿易通貨、外交往還、治安防禦、緝剿海盜、司法審理、出洋勞工、港務船政、海難事故、社會民生、廣告啟事,總共約有八萬字,可以說是香港開埠初期中文史料的一次增補。為便於閱讀,各章前均加解題,後附注釋,並就《遐邇貫珍》的研究,寫成〈前言:《遐邇貫珍》瑰寶滿卷〉,並將兩篇舊作附錄於後,取書名為《《遐邇貫珍》香港史料類鈔》。
自唯學殖譾薄,兼涉塵事,不當之處,尚祈專家學者進而教之。
新書簡介
書名:《遐邇貫珍:香港史料類鈔》
作者:黃天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日期:2021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