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諦」淺說
除了「緣起觀」外,佛陀最初覺悟到的道理就是「苦、集、滅、道」這四諦。諦即真理;苦即苦惱。人生在世,當然有快樂的時刻,但也有不快樂、不如意或苦惱的時刻。俗語云:「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意即不如意的事,往往比如意的事還要多一些。
人活在世上,既有物質方面的需求,例如衣、食、住、行、健康等等;也有精神上的需求,例如名譽、地位、別人的尊敬、上司的表揚、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愛情、家人的關愛、子女的成材、朋輩的友情等等。
只是,這些需求不一定每一個都能得到滿足。願望或慾望落空時,就難免有些不如意或苦惱的感覺;佛家稱之為「求不得苦」。我們喜愛的人,包括戀人或子女,卻不一定能長伴身邊;或出國去了,或調職外地,變成兩地相思或牽掛;佛家稱之為「愛別離苦」。而我們最不喜歡或最討厭的人,卻總是寃家路窄;佛家稱之為「怨憎會苦」。人生旅途中有上述各種苦。到了晚年,又增添了「老、病、死」之苦。佛家總稱之為「生、老、病、死」苦。
在日常生活中,「苦、集、滅、道」這四諦其實是從問題的發生到解決的四個階段。正如上文所述,「苦」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不如意的事,或出現了一些較麻煩的問題,令人感到不開心或苦惱。「集」是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滅」是在充分了解問題所在之後,再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道」則是落實這些方法,以解決問題,並避免它再發生。
上述這「四諦」(或四階段)法,不失為解決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各種問題的一個有效途徑。就以本書其中一位作者所從事的減災防災工作為例,也可以用這個「四諦法」來幫忙解決問題。以下且舉幾個具體例子,以供參考。
「四諦法」的應用:水災篇
先說說水災,眾所周知,中國水患頻繁,自古以來為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苦難。水災的根源有二。一是暴雨引致江河流量激增,這是氣象的影響。二是長期以來,江河上游濫伐樹木,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河床高懸;加上大量的圍河造田,減少了沿江湖泊的蓄洪能力。這是人類活動對環境生態的負面影響,也是水患問題的根源所在,是水災「苦」的「集」。
要「滅」水災之「苦」,既需要修築堤壩和進行水利工程以調節江河的流量,以及因暴雨引起的洪峰;同時也需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換言之我們需要在江河上游那些植被曾遭受嚴重破壞的地區,重新植樹造林,重建植被。這樣一來,被雨水沖到河裏去的泥沙就會減少,河道淤塞及河床高懸的情況就能改善。加上清挖河床裏的泥沙,退耕還林、退耕還湖等補救措施,當能逐步恢復江河流域的自然風貌。做好環境生態的保護工作,就能達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滅」掉水患頻繁之「苦」了。
事實上,上述這些「滅」水災之苦的各種措施,中國政府已開始推行或落實,並已初見成效。自1998年開始,黃河及長江上游嚴禁伐木,封山育林。百萬伐木工人改為植樹工人,在水土流失較嚴重的地區種樹植林。政府同時鼓勵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多種樹,並給予一些經濟上的實際利益,因此農民種樹的積極性日高。幾年下來,黃河和長江上游一些原來光禿禿的地方漸見綠化,河流裏的泥沙量亦開始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其他減免水災威脅的措施,包括退耕還林、退耕還湖、清理河床泥沙、修建水利工程,亦在積極落實中。
有理由相信,千百年來困擾着中華民族的水災之「苦」,經過科學家們多年來深入的調查硏究後,已找出其根由(「集」)及對治方法(「滅」)。通過正式立法,以執行各項保護環境、重建植被、水土保持的措施(「道」),情況可望日漸改善,問題最終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地震篇
除了水災,中國也是一個地震頻繁的國家。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遇難者逾24萬人,傷者無數。而在400多年前,1556年1月23日發生的陝西華縣大地震,遇難者更達80萬人。地震為民眾帶來深重的苦難,可見一斑。經地質學家及地球物理學家們多年硏究確定,地震源於地殼之中某些活動斷層周邊的應力失衡。活動斷層集中於大陸板塊的邊緣,由於大陸板塊之間互相擠壓碰撞,造成了活動斷層周邊的應力失衡,導致斷層錯動及地震。這種地震叫做「板塊邊緣地震」。例如美國加州、日本及南歐經常發生的地震,便屬於這一類。有些地震則發生於板塊的內部,例如唐山和華縣大地震,主要是地殼變動或隆升引起的。這都是地震之「苦」的因由,即「集」。
由於地震的震央往往位於地表下數公里至數十公里的深處,要準確地測定地應力失衡的情況並不容易,因此預測地震的發生亦有難度。事實上,我們至今仍未能準確地預報地震的到來。只有很小量的地震有前兆(例如較頻密的前震),可作預報之用。
儘管我們不能準確地預測地震,但我們還是可以採用抗震工程的各種措施或方法,把地震所帶來的災害減到最小。我們可以避開地震頻繁的活動斷層帶,避免在斷層上或其附近位置興建房屋或其他較重要的建築物。我們更可以提高抗震設計的標準,把建築物建得更牢固、更耐震。儘管強烈的地震仍然能對抗震結構造成某種程度的破壞,但結構不會跨塌下來,也就不會導致人命的傷亡。
這是「滅」地震之「苦」的一個有效方法。如果我們能進一步把這個較高的抗震標準,寫進設計規範及安全指引之中,就能在全國範圍內落實執行,把震害減到最小。這就是地震的「苦、集、滅、道」四部曲中的「道」。
海嘯篇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發生大海嘯,遇難者逾2o萬人,震動了整個國際社會;為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斯里蘭卡等國民帶來了重大的苦難。
海嘯是由海底大地震引發的。印尼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周邊有不少深海槽,大部分均是近乎垂直的活動斷層帶。斷層的上下錯動,釋放了巨大的能量,引發了大地震,震央上面的海水亦因而被推高成一座小山。海水隨後由高處回落時,產生了外湧的巨浪,速度可達每小時700公里,比飛機還要快。巨浪湧到海岸淺灘時,其高度再極速遞增,能把沿岸的建築物沖毀,造成重大傷亡。這就是海嘯的「苦」和「集」。
海嘯是自然災害,既無法準確預測,亦無法制止,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有效的預警系統及緊急疏散措施,把破壞減到最小。當海底發生大地震時,全球的地震台網能於10至15分鐘內確定震央的具體位置。氣象衛星亦可以密切監視震央附近的海面是否有海嘯形成及湧浪的跡象。如有的話,就可以立即通知周邊國家,啟動緊急應變措施。更精確的一套預警系統,則是安裝海底壓力計。海嘯巨浪在傳播的過程中,會引起海底水壓的大幅提升,這可以用海底壓力計測定,經海中電纜將訊息傳送至海面上的一個浮標上,再經微波轉送給氣象衛星。這樣一來,海嘯巨浪傳播的方向及速度均可以較準確地顯示出來。氣象衛星遂將訊息傳送至沿岸國家的緊急應變中心,啟動應變機制及緊急疏散措施。
一般來說,海嘯巨浪由形成到襲擊沿岸國家,需要一段時間,約為距離除以海浪時速。以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海嘯為例,海浪由震央湧至泰國或斯里蘭卡,需要數小時的時間。在這數小時之內,若能做好各種緊急疏散及應變工作,就能減少大海嘯所造成的傷亡。這不失為「滅」海嘯的一個有效方法。
事實上,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多年來均採用這個方法。如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南中國的廣東省和海南省,也正在積極部署安裝海嘯預警系統及海底壓力計,並進行沿海地區緊急疏散的演習。這就是海嘯的「苦、集、滅、道」中的「道」。
沙士篇
2003年春夏之間的沙士事件,嚴重地影響了香港社會的正常運作。因感染病毒而死亡者達299人;不少人至今仍談虎色變。
沙士肆虐香港的故事,也是一則「苦、集、滅、道」的故事。經過香港大學袁國勇、裴偉士等專家們的努力,病源很快便被確定為一種新的冠狀病毒,很有可能是經由果子狸等野生動物傳予人類。這就是沙士之「苦」的「集」。
科學家們又發現,防治沙士傳播的最有效方法是隔離。從口罩到醫院的隔離病房,到淘大花園居民的集體遷離,均體驗了把病毒隔離的基本原則,以「滅」沙士之苦。
嚴格執行了這些隔離措施後,病毒的擴散逐漸得到有效控制。一場噩夢總算過去了;病毒繼續肆虐成災的機會亦因有效的隔離措施而大大降低。這就是沙士「苦、集、滅、道」中的「道」了。
環保篇
工業文明加速了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包括對自然資源的過量掠奪,三廢(廢水、廢氣、廢物)對環境造成的污染等。近年來,人們愈來愈關心溫室效應、酸雨和水污染等問題。空氣污染是近日香港市民較關心的一個課題。前不久,太湖因化肥污染而導致了藍藻大量繁殖,嚴重影響了無錫的食水安全。這些例子說明了環境污染問題的嚴重性。假如人類不重視這些問題和認真地予以解決,很有可能導致生態災難;最終受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儘管環境污染的問題已十分嚴峻,我們同時也看到愈來愈多的人開始關心這個問題。假如我們用「苦、集、滅、道」這四諦法來看這個問題的話,環境污染為人類帶來的災害(或苦),是愈來愈為人所認識了;特別是環保教育加強了年青一代對問題的關注。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根源(集),也是愈來愈清楚了。許多科學家正在孜孜不倦地進行環保硏究,努力找出防止、減輕或清理污染的有效方法(滅)。假以時日,如果環保問題能繼續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則絶大部分的污染問題可通過立法、落實環保法規、提倡綠色及節能工業、打擊污染性工業以及落實廢氣排放、污水排放和處理等一系列措施來舒緩或解決的。這就是四諦法裏的「道」了。人類為了自己在地球上繼續生存和持續發展,對環境問題也應該採用像「四諦法」這樣的態度來予以適度的重視,並加以合理的解決。
「四諦法」適用於今日社會。它除了能解決上述各種災害的問題外,也能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人們「離苦得樂」。下一篇文章將會跟大家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讓我們同來感悟一下四諦的生活實踐。
原刊於《佛智今用》,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