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四大支柱八面威「瘋」 有利吾國談何外交

據史堅娜女士的鋪陳,美國的外交策略均本於「特朗普主義」定下的四大原則開展。大家細思這兩年多來美國政府與盟友齟齬不絕和中國反目成仇,這種到處樹敵的外交活動,看似並無所本,其實均依照此四大原則而行。

《逃犯條例》修訂、德國給香港「逃犯」以政治難民資格、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以至「華為風波」等連串家國大事,把本地媒體忙得不可開交,有些「事關重要」的新聞被遺漏了,在所難免。筆者認為應該細說的「漏網」新聞,為亞里桑那州立大學「未來戰爭中心」(Center on the Future of War)於4月29日舉行的「未來國安論壇2019」(Future Security Forum 2019),在出席「論壇」眾多講者(嘉賓)中,美國國務院「政策釐定局」(Office of Policy Planning;暫定譯名)局長史堅娜(Kiron Skinner)博士的發言及於會後接受訪談的內容,最堪注意。按「政策釐定局」(制定外交政策的內部智囊)成立於1947年,創局者為「冷戰思維之父」佐治‧肯南(George F. Kennan, 1904-2005),史堅娜為該局成立70多年來第一位女性局長,於去年9月上旬就職;她的黑人身份曾引起華盛頓官場的「熱議」。

如今世人大都視特朗普總統言行不覊、出爾反爾,經常在鏡頭前東拉西扯、「臨時爆肚」如「棟篤笑」,哪知實情絕不如此輕浮,特朗普是按「劇本」表演即按本子辦事,只因他不據牌理出牌(不聽導演的話或根本沒有導演),遂予人以毫無章法之感。事實上,局外人在媒體所見的特朗普,只是他做物業炒家和當「大天二」(賭場老闆如黑社會頭子)的一面。

據史堅娜女士的鋪陳,美國的外交策略均本於「特朗普主義」(Trump Doctrine)定下的四大原則開展。此四大「支柱」為甲、國家主權(National Sovereignty);乙、平等交往(Reciprocity);丙、責任分擔;丁、區域性夥伴。大家細思這兩年多來美國政府與盟友齟齬不絕和中國反目成仇,這種到處樹敵的外交活動,看似並無所本,其實均依照此四大原則(方向)而行。

「國家主權」的貫徹

「美國優先」便是「國家主權」的貫徹,那等於聯合國、世貿組織(WTO)、北大西洋公約(NATO)及國際貨幣基金(IMF)這類國際性組織,已不能做出美國認為會損害其利益的議決;特朗普決定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以至威脅退出WTO和逼使NATO成員國公平攤分軍費,便是顯例。史堅娜指出,「國際性組織」的議決不能佔美國的便宜,是特朗普憑直覺(hunches and instincts)而非根據什麼學術理論或學院蛋頭的進言而達成的決策,實踐證明這種決策雖乏理論根據,但「政策釐定局」多次討論後,完全接受,完整的報告正在草擬中。特朗普不靠學者出謀獻策,極可能是他在商場打滾時「看透世情」的結果,看如今白宮的經濟顧問是電視財經節目主持人、貿易及工業顧問為不入流的學者,與這些職位過去俱由長春藤名校大牌經濟學教授出掌,便知特朗普非常「貼地」且不尚理論、不喜空談。

特朗普首重國家利益的外交原則,令「世界秩序」大變,且預示新自由主義的式微(稍後當另文說之)!

「Reciprocity」向譯「互惠性」,用在外交上,意味交往雙方客客氣氣,禮尚往來,不過,看特朗普的表演,此字隱含拳來腳往之意,對手若出以非法手段,即使仍嬉皮笑臉,美國亦會全力還擊(筆者因此試譯之為「平等交往」)。堅守此原則,等於國際政治、貿易之類牽涉國家利益的談判和協議,均必須依循「好來好去」的前提進行,換句話說,任何「簽」而無信且不利美國的行為,一旦被美國發現,便會惡言相對甚至出拳相向。當前美國和中國「反面」,便是美國認為後者不守信諾……史堅娜指出此前幾乎所有的美國總統,面對這類侵蝕美國利益事件時,為免傷和氣,均未作出強力反應,但特朗普總統不肯罷休,撕下虛偽假面具,不惜「炮轟」(豈「劍指」這麼簡單)對方,誓要為美國討回公道、追回失去的利益!

「特朗普主義」的第三項原則(第三根支柱)為「責任分擔」。戰後以來,美國以西方「盟主」地位自居,那等於說美國自恃國力日盛、擁大量備而未用的真大殺傷力武器、具開動印鈔機印製世界搶手通貨等優勢,太富強了,在眾多問題上遂不與盟國「斤斤計較」,讓「眾小」嘗點「甜頭」,只圖保住風光的「老大」之位;哪知言行淺陋的特朗普另有盤算、不作此圖,他無意做「盟主」而要當「霸王」,因此,他要求與美國交往眾國,不能再佔便宜而必須攤分義務和費用;美國力逼「北約」諸國平分軍費,便是顯例。事實上,北約諸國長期來佔盡美國便宜,那從她們的國防開支佔GDP比例均大大低於美國可見;在美國的威逼下,北約國家現在都不得不大增軍費。

值得注意的是,讀南加州大學韓國研究所所長大衞‧康格的新書《美國的大戰略和二十一世紀東亞安全性》(D.C. Kang: American Grand Strategy and East Asian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筆者相信美國「擺平」與中國的爭紛後,肯定會向亞洲「眾小」開刀──要求她們增加軍費,即本世紀亞洲地區的國家安全,不能全靠美國,大家要分擔費用。據康格的計算,東亞諸國的平均國防開支,在1990年至2015年期間,由佔GDP 3.35%跌至1.84%!何以致此,便是這些國家看中美國當「一哥」的虛榮,奉其為「盟主」,目的在迎來美軍「代勞」保護其國家安全!美國的「重返亞洲」以至印太戰略,正是這些對共產中國怕得要死國家所樂見。不過,如今行特朗普的「新政」,美國遲早會逼使這些國家「有錢出錢」提高軍費與GDP的比率,大購美國軍火同時,壓縮美國軍事開支的增幅!

在「責任分擔」的前提下,特朗普主張以「區域性夥伴」取代國際性多邊關係,亦是順勢而行的策略;簡而言之,特朗普政府環球性推動「新的區域性夥伴」關係,意味過去數十年美國與國際間簽署性質不同的協議、條約,都會被推翻、增補、修訂,美國的目的在與有關國家建立一個「志願聯盟」(Coalitions of the Willing〔譯為「願者上鈎聯盟」更恰切,由於中共令她們心驚膽跳,要靠美軍保護,願上鈎者必眾〕),近例有美國與波蘭和波羅的海諸國簽署目的在「阻遏東線(俄羅斯)西侵」協議,防範俄羅斯「收復」克里米亞後「食髓知味」西進!

筆者相信當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大局底定後,美國將和台灣以至南亞「諸小」簽訂新的「夥伴」條約。

特朗普不當盟主當霸王.二之一

本系列文章:

非我族類豈能平起坐 文官武將戮力鬥強橫

摘錄自2019年5月28日《信報》林行止專欄,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