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位母親,如果你的孩子嘲笑另一位母親,只因她年輕的兒子自殺了,你會有何感覺?如果你的孩子在大學校園裡張貼海報,「祝賀」那位因兒子跳樓死了而悲傷的母親,你會否感到羞恥?抑或你會無動於衷地告訴孩子,這是他們的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非無底線
兩名身份不明的人在培養老師的教育大學貼出令人作嘔的標語後,我疑惑了整整一個星期──儘管大學職員正努力確定兩人是否學生,但為人母者,必定知道他們是誰,特別是現在涉事者的照片已經在社交媒體上廣為流傳,為人母者應自問,有沒有正確教導孩子。
香港各大學學生會領袖的母親也應問問自己,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對這種令人齒冷的行為不以為意,更認為是言論自由的一部分?假設自己的孩子自殺了,為人母親竟得到「祝賀」,並被告知這樣一種冷血的行為是言論自由一部分,他們會作何感想?
教大的標語針對的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反對派將她標籤為親北京的「傀儡」,負有藉國民教育向學生「洗腦」的「任務」。學生領袖和所謂民主派的領袖強烈反對蔡若蓮出任這樣高級的教育官員。因此,標語借蔡若蓮兒子自殺而嘲諷她,公平地說,背後有政治動機。
標語貼出後不久,又有不明人士貼出針鋒相對的標語,「祝賀」已故諾貝爾獎得主劉曉波的遺孀劉霞「永被軟禁」。這些冷血的人的父母也應該撫心自問,有沒有正確教育孩子。
同情憐憫應凌駕政治
香港的政治已經變得很撕裂,要找到彼此的共通點已不可能。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政治中,除了對立和敵意,應該還有同情和憐憫。奚落一個悲傷的母親和一個痛失所愛的寡婦,竟變成關於言論自由的政治辯論,社會又會有何看法?一個文明社會應該知道,需要表達同情的時候,應該把政治放一旁。
我從來沒有見過蔡若蓮。事實上,她曾經找理由不上我的電視節目,我還與她辦公室的人有過爭論,但這並不意味我應該懷恨在心,不對她表示同情。父母都會望子成龍,失去兒子不僅是悲劇,而且是感情上的失落。
因此,我要向去年在立法會選舉中擊敗蔡若蓮的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鼓掌,他向蔡若蓮表示哀悼,並譴責貼標語者。但為何其他反對派人士不譴責貼標語的人,又不反對學生領袖把冷血行為說成是言論自由呢?
譴責涼薄者是應有之義
那些反對蔡若蓮出任教育局副局長的反對派領導人呢?他們都相信在政治對手悲傷時刻奚落她是言論自由嗎?如果不是,那麼,反對派應該發表聲明,譴責有關行為不可接受,明確言論自由並非絕對,應該有所限制。
自由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知道,言論自由並不是絕對的,假如美國總統特朗普被嘲笑失去自殺的兒子,我相信即使是最堅決反對他的人,也會譴責這種行為。然而在香港,撕裂的政治似乎連起碼的禮貌都破壞了!
數以百計學校的校長譴責標語,據稱有學校拒絕部分教大本科生到校實習。報道指有些僱主甚至揚言不會聘請從教大出來的人。有評論認為,這樣「一刀切」只會使香港的年輕人更加離心離德。
但香港的年輕人也應該認識到,文明社會有其道德底線。「踩過界」便會帶來成本。如果說什麼都沒有後果,言論自由便沒有限制。上訴庭是完全正確的,在判決衝擊政府總部的「三子」入獄時,明確要求阻止青少年採取暴力違法行為。用標語嘲笑蔡若蓮和劉曉波遺孀,雖然不是行為上的暴力,但卻是道德上的暴力。
這種道德上的暴力如此令人不安,是因為那些張貼標語的人,可能是教大的學生,他們將成為我們學校未來的教師。學生會中包括那位表示冷血標語屬於言論自由的領袖,有一天也會成為老師,你希望這些人來教導你的孩子嗎?
我理解學校為什麼拒絕教大本科生到校實習,以及僱主不想聘用任何來自這所大學的人。是的,這是集體懲罰。但是,如果大學生認為懲罰所有人是不公平的,那麼,學生會應該譴責張貼冷血標語的行為,而非認為這是言論自由。
可是,學生會卻指摘教大洩漏涉嫌貼標語兩人的閉路電視截圖,大學否認了這一說法,惟表示說,即使兩人的身份得到確認,也不會譴責涉事者。為什麼不譴責呢?我同意這個問題應由大學全權處理,警方、港府和政界都毋須介入,但嘲弄蔡若蓮和劉霞的人應公開名字和受到譴責,不這樣做就會發出錯誤信號,令學生以為可以肆無忌憚跨越任何道德界線。
香港的年輕人已經相信他們可以自由之名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許多人指摘香港社會的不公、地產商的貪婪、政府諸多失敗的舉措,特別是提供「首置上車盤」,令社會失去流動性,以及北京政府強硬對付對我們苦悶的青年。
毫無疑問,這一切都令今天的年輕人有理由失望。但我也要指出,許多中學教師和大學教授變得過於政治化,更將自己的一套灌輸給學生。我唯有寄望年輕人長大後,用一雙眼睛而不是一隻眼睛看東西,但我只怕他們早已被洗腦了!
原刊於《信報》EJ Insight,本社獲作者授權翻譯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