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開拓貞觀盛世,使人想到「用師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敗。」的一句話。一個領袖最重要是令下屬敢言,言之不當絕不罪責。尊重下屬,讓下屬發揮能力,把人才看作老師,這是「用師」。如果下屬一切能力都不及自己,目中所有人都是蠢材,這是「用徒」。李世民就是用師用友,所以既王既霸。
君臣對話 肺腑坦蕩
讓我們看看唐太宗與臣下對話,來了解一下他的性格涵養。
太子建成死了,李世民還是重用他手下魏徵和王珪。李世民問魏徵為什麼離間他們兄弟感情。有想到今天的日子嗎?魏徵回答說,若太子聽他的勸告,便沒有今天的橫禍。太宗想到各為其主,便沒有再追究。太子智囊王珪被他徵為諫議大夫,太宗勉勵他做諍臣,王珪亦答竭誠盡責。
名士鄧世隆早在李世民攻洛陽時,替主子王世充手下回信罵得他狗血淋頭。李世民稱帝便逃亡隱居。貞觀初年被徵授國子主簿,心中常常不安。唐太宗知道了,特地宣諭叫他安心工作,自己決不會計較前事。一次太宗對群臣說自己雖是人主,為了蒼生還要做宰相和將軍的工作,感喟未有高才輔助。張行成諫說,太宗萬乘之尊,何必做臣子的工作?這好像和臣下爭功的樣子。太宗覺得有理,把他升職。唐太宗嗜愛打獵,薜收認為天子不宜。他認為對方說得對,賞以黃金。
貞觀五年唐太宗巡幸洛陽,以為離開京都,忍不住行獵。一群野豬衝出來,太宗連發四箭射殺四隻,第五隻衝來,唐儉大驚。他已躍下馬來,揮劍將野豬劈開兩截。笑着對唐儉說:「你看不見我殺敵嗎?」唐儉說天子貴體,實不宜與畜牲拼搏,在野獸面前逞強,值得不值得呢?。太宗會意,即宣布罷獵。
有臣子請唐太宗除去朝中佞臣,太宗問誰是佞臣?那人說:「討論時陛下只要假裝生氣,堅持己見不屈服的是忠臣,阿諛曲順的便是佞臣。」世民說:「不當。人君先行奸詐,臣子如何正直?我要以至誠治天下。」
一次太宗和群臣出巡,行至樹下休息,見樹蔭翳然,便讚樹木壯麗。宇文士及亦順口稱讚。太宗忽然板起臉孔說:「魏徵常要我遠離小人,今日你阿諛,原來你是小人!」士及亦正色說:「陛下議國事常和臣子辯論而臉紅耳熱。今天在外行走,對於這樣小事,不隨便附和兩句,貴為天子,又有何快樂了?」太宗一想,也有道理,便不再責怪他。難得君臣同樣坦誠,臣子直話直說,人主有容人雅量,可見太宗成功的地方。
唐太宗和魏徵
許多人說太宗之成功多得魏徵不少,太宗對魏徵極為尊重,從多則事態上可見唐太宗視之為師。最著名的是一次李世民在花園手持鸚鵡,魏徵急事求見,他不想魏徵見到多言,便把鳥兒藏入衣胸內。誰知魏徵話長,說完拜別後,太宗連忙拿出鸚鵡,原來已侷死了。可見這個皇帝對良臣的尊重。
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要做個怎樣的臣子。魏徵說:「臣僥倖得侍候陛下,要做良臣,不作忠臣。」李世民問他兩者有什麼分別呢?魏徵說:「良臣是君臣同心協力,一同流芳千古。忠臣則對君面折廷爭,結果自己喪命,國君遺臭,國家滅亡。」寓意雙關,唐太宗豈不明白?
魏徵老病,太宗送醫送膳,小心細微。去世時親自哭弔,罷朝五天,極備榮哀。半年後太子連同侯君集造反,魏徵曾為兩人說好話,太宗怒得把紀功讚揚魏徵的石碑毀掉。後來征高麗失敗,想到若魏徵在世,一定勸止他,記起魏徵對他的輔導,重建石碑。太宗知錯能改,絕不含糊。
唐太宗征高麗,陷遼東城,俘虜一萬四千平民,先遣集幽州,分賞給眾將士為奴。太宗憐憫其父母妻子一朝分散,永不相見,以布帛贖之,赦為百姓。眾民歡呼聲三日不絕。
君臣相得 善始不善終
侯君集勇武,早便追隨太宗,玄武門之變更屬首功,且為大唐平滅西域兩國。但不甘心處李靖之下,依附太子承乾謀反。事敗後太宗親自審問,免他受下級獄吏之辱。證據確鑿,依法問斬。太宗審問後垂淚與之話別,赦免他妻子之罪,讓他保留一個兒子繼後香燈。
另一猛將尉遲敬德,功勞很大,又救過太宗性命。晚年時仍火躁,一次晚宴和人爭上座,在太宗面前動手打人。太宗說:「漢朝的功臣能保存的很少,我常常想着保存功臣。可是你當官後觸犯刑法,方知韓信彭越身死非漢高祖的錯。希望你檢點,莫到時後悔才好。」敬德聽了深為感受,從此閉門謝客,再無酬酢,得壽終正寢。
唐太宗自征高麗無功後,精神身體都有點不稱心。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五十二歲便龍歸滄海,御駕奔天。以帝皇之尊的保養而不能長壽,亦屬遺憾。
事緣王玄策出使中天竺為外交官。中天竺國王病逝,大臣繼位卻把王玄策投獄。王逃出來後一人以唐太宗天可汗之名,向其他國家借得精兵,回師把中天竺滅了。俘虜國王阿羅那順和萬多男女、三萬牛馬進長安。俘虜中有天竺方士自言二百歲,能製長生藥。太宗聞之大喜,吃了長生藥,數日而亡。
滅人之國,吃人之藥,確實大有可疑,是否有為國復仇的陰謀呢?繼位者唐高宗認為此事倘關乎報復,天可汗被人毒死,將為天下震動而為人笑柄。故沒有問罪任何人,不了了之。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昭彰,史跡斑斑,在此不再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