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爸爸、哥大媽媽的非主流「幼升小」

在香港上小學,有人說要拼爹媽,家長是校友(當然校董最牛,但機率小到普羅大眾完全可以忽視之)或該校教師,孩子優先入學;另外,家長是辦學宗教團體的教友也可以加分;或者,你搬去好校區住;再不行,你有經濟實力的話可以上某某國際學校,據說有錢就行。 有人說要拼實力,就是小朋友要表現出超人潛質(在香港家長們的論壇上稱之為「特異功能」)。為達此目的,你要最晚從幼稚園開始上發條,幫助孩子操練十八般武藝,力爭在面試小學時拿出驕人的簡歷。
撰文:袁進
 
周末送小朋友去學校參加課外活動,看見山下的小學門口排了一長隊家長和小朋友,家長們手裏多還持有一個文件夾。又一年的小學入學面試季節來到了!我們前年這時候也帶着小朋友在幾家小學奔走面試,過去了的事似乎已變得輕鬆,但仔細回想,其實也經歷了不少。
 
當年,我們帶着小朋友來香港沒多久,就開始從各種渠道聽來一些有關小學的信息,各種各樣的傳說弄得我們不知如何是好。
 
也是,只有能引發討論火花的信息才可能是媒體和網絡空間的焦點,而這些信息很多都充滿了讓人焦慮讓人憂的負能量:某小學幾十人爭一個學位啦(錄取率比哈佛還低!),家長為孩子花多少萬入住某校區啦,家長為保孩子面試競爭力花多少萬補習上面試班培訓啦,等等。
 
還有聳人聽聞的個案,某家長因孩子未能考入某名牌國際小學憤而攜子自盡!新聞可能有偏頗,家長們的討論應該更真實。但和周圍的鄰居朋友們聊了聊,再上親子論壇逛逛,我發現真的是幾千人考某校,真的有小朋友報考幾間學校而無一錄取!
 
有人說要拼實力,就是小朋友要表現出超人潛質。
有人說要拼實力,就是小朋友要表現出超人潛質。

 

形勢嚴峻,上小學拼什麼 

 
在香港上小學,有人說要拼爹媽,家長是校友(當然校董最牛,但機率小到普羅大眾完全可以忽視之)或該校教師,孩子優先入學;另外,家長是辦學宗教團體的教友也可以加分;或者,你搬去好校區住;再不行,你有經濟實力的話可以上某某國際學校,據說有錢就行。
 
有人說要拼實力,就是小朋友要表現出超人潛質(在香港家長們的論壇上稱之為「特異功能」)。為達此目的,你要最晚從幼稚園開始上發條,幫助孩子操練十八般武藝,力爭在面試小學時拿出驕人的簡歷。
 
你沒見今早張三李四王五都微信來的文章上說,某着名國際小學的班主任老師給自個兒才兩歲半的孩子報五個培訓班呢!
 
這些雜七雜八的信息讓人本來茫然的心更亂了起來。
 

那麼,現實情況是怎樣

 
讓我們先來看一些數據。根據香港教育局2013/2014年度的統計,全香港共有569間小學,其中本地小學526間,國際小學43間;到目前為止本地小學中有22間直資,43間私立。
 
也就是說,88%的小學是官立或官津小學,除了每年11月之前各學校自行派位之外,這88%的小學是教育局根據家庭住址派位安排小朋友們入學的。
 
住在某個校區當然比外區的小朋友有更大機會入讀該區內的小學,但每個區都有好幾間小學,住在該區並不能保證入讀該區內的熱門學校。所以,大家才把政府派位稱作「大抽獎」。
 
全香港只有12%的小學是通過面試招生的直資和私立學校。在每年政府派位前,多數家長都會給孩子報上幾間甚至十幾間直資或私立小學,除了看能否好運撞進一間心儀的小學,更有手裏多一份保障的考慮,以免政府派位不理想時沒有別的選擇。
 
由於私立小學的錄取不影響參加政府派位(直資的不行,接受了直資小學的錄取就不能再參加政府派位),有家長甚至直到8月才放棄手裏攥着的私立學校的學位。想想看,全香港526間本地小學,只有65間是通過面試招生的,那每年小學入學面試時人頭攢動就不奇怪了。
 
有家長吐槽自己的孩子操練了十八般武藝也沒被錄取。
有家長吐槽自己的孩子操練了十八般武藝也沒被錄取。
 

面試錄取,似乎靠運氣

 
這些直資和私立小學面試錄取有什麼客觀標準嗎?除了孩子不能有行為問題這一條外,其他並無客觀標準,不然怎麼會有家長吐槽自己的孩子操練了十八般武藝也沒被錄取呢?
 
所以,不論從統計數據還是個人感受上,我認為在香港上小學主要是拼運氣。
 
既然是拼運氣,我決定不為自己無法把握的事發愁,也不勉強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與其琢磨各小學「面經」(是否讓你想起了當年在大學苦戰英語時的 G 經?)這些無法驗證、無法保證在自家小朋友身上落實的東西,不如想清楚自己想找一間什麼樣的小學,想清楚什麼樣的小學可能適合自家小朋友。
 

只介意,學校語言環境

 
我希望小朋友中、英文都能學好,因為漢語是他的母語,而英語是事實上的世界語。這麼想來,我把目標鎖定在本地英文小學。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在香港約定俗成的是中文指的就是粵語。但凡有學校稱其教學語言為中文,那就是說這間學校是用粵語教學。現在因為大家重視普通話的學習,很多學校都用普通話教中文。
 
不過如學校稱其是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和粵語、普通話、英語)學校,則主要教學語言仍為粵語,但用普通話教中文、用英語教英文。
 
我對學校名氣不在乎,但對學校的語言環境很介意。我選報的學校都是用普通話教中文的本地英文小學,因為小朋友在家說普通話,在幼稚園說英語,去普通話教中文的英文小學,語言環境會利於他適應小學的學習。
 
小朋友既然要在香港長大,希望他能建立一些當地的聯繫。
小朋友既然要在香港長大,希望他能建立一些當地的聯繫。
 

最終,沒選擇國際學校

 
當然,國際學校也有中文不錯的。而且,我們剛來香港時,認識的朋友多推薦一些中文比較好的國際學校。
 
我們最終沒有選擇國際學校是基於兩點考慮:一是國際學校彷彿是條不歸路,一旦上了國際學校基本就只能在這條道上走下去。我們還沒見過中途從國際學校轉去本地學校的,但本地學校中途轉國際學校的例子不少。
 
我們希望自己一路上都有選擇,而不是不得不走一條路。
 
二是我們考慮小朋友既然要在香港長大,希望他能建立一些當地的聯繫,有些一起長大的當地朋友,了解當地語言和文化。
 
本地英文小學中很多除了普通話教中文,其他課程的教學語言多為英語,有些課程如數學和宗教會用粵語。而且,本地學校的小朋友不論上課用什麼語言,下課彼此間交流多用粵語。
 
這樣的環境,我理解類似於內地很多地方的外語小學。我自己中學和大學都有從外語小學或中學畢業的同學,他們中文和普通學校的同學一樣,但英語全都比普通學校的同學更好。所以,我相信本地英文小學是我想要的學校。
 

看看我的非主流理據

 
其實,回想起來,我們走的是一條非主流的小學入學路。主流的做法是為了上本地小學一定要上本地幼稚園,因為本地幼稚園會教中、英文的聽、說、讀、寫,有些幼稚園還會培訓小朋友的小學入學面試。
 
而且,主流的看法是現在本地幼稚園都教中文的讀和寫,如果小朋友沒有在幼稚園階段經過這些訓練,上了小學後會跟不上教學進度。但是,我們沒有去本地幼稚園,而是去了一家只有英語的國際幼稚園。
 
在我看來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所以我一直相信在讀、寫之前,小朋友應該有好的語言環境,使他能通過與人的交流自然地學會一種語言的聽和說,這也是我不用幼兒漢語或英語光碟或軟件、不要求小朋友在幼稚園階段寫字的原因。
 
當然,我自己的經歷可能讓我膽敢冒險不提前教。我媽媽是個小學語文教師,但在我上小學前她沒教過我拼音和寫字,我上學前一個字也不會寫,但這並沒有讓我上學後感到吃力,相反每天上學學新東西讓我很高興去學校,學會了一些字後就開始自己讀書,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不用急着提前一、兩年。
 
小朋友應該有好的語言環境,使他能通過與人的交流自然地學會一種語言。
小朋友應該有好的語言環境,使他能通過與人的交流自然地學會一種語言。
 
我們在家裏講普通話,小朋友有足夠的普通話環境;我們為他選的國際幼稚園則為他提供了足夠的英語環境。靠着家裏和幼稚園的語言組合,小朋友好運地撞進了一間用普通話教中文的當地英文小學。
 
上小學後,小朋友完全是從零開始學習漢語拼音和漢字。可能是因為用普通話教學的原因吧,他上中文課理解沒有困難。
 
儘管剛開始他有很多字不認識、不會寫,有時會因為有些字不會寫而着急、生氣,但經過一年的學習,他從大字不識一個,到現在可以自己讀學校要求的網上中文作業「每日一篇」;從必須家長幫忙讀題目到基本可以自己讀題、完成中文作業,我們自己對此很滿意。
 
袁進,武漢大學法語系畢業、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哥倫比亞大學法學碩士。曾供職國際知名律師事務所,現為全職媽媽。先生為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畢業生。
 
圖片:作者提供
 
原文刊於留學媽媽教養女王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
 

留學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