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狗狗一起長大的你……會是怎樣的?

飼養小動物與孩子道德倫理發展密切相關。透過飼養小動物,孩子不但會發展同理心,更會學到無償的付出及利他的行為,這些都是關懷倫理的基石。

因緣巧合,我家最近多了一名小成員──可愛的小狗,使我這半退休的老人家也步上了飼養小動物的路。真是活到老,學到老!半退休人士的優勝之處就是時間多,加上個人的習慣,對不認識的事物都會加以研究,因而在這短時間內對飼養小狗也獲得了一些「初級」的心得。

不少文章的都討論過如何透過照顧好小動物使家中小孩在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發展和成長,我這個遲來飼養者的小小心得則在於探討飼養小動物與孩子道德倫理發展的關係。

飼養「寵物」的好處

從我粗疏的文獻研究發現,飼養「寵物」[1]對兒童的成長有很多好處, 當中不乏對兒童的健康(減少呼吸道疾病及增加活動的機會)、社交(寵物成為兒童的非人類玩伴)、心靈(寵物成為兒童的傾訴及保守秘密的對象)、情緒(學習對寵物的感情、愛與同理心)、具公益性的行為(照顧弱小的責任)、軟實力(如自信、領導能力及溝通技巧)、認知能力(增加對大自然、生老病死的認知)甚至閱讀能力等發展均有極大的裨益。

有一篇文章甚至羅列了20種好處,這些利好的因素實在令家長們無法拒絕為家中的孩子而飼養動物。不過,如果單純為了這些好處而飼養動物的話,這種心態在培養兒童方面可能是適得其反。本來以為兒童能透過無私地照顧弱小動物來建立良好的品德,結果反而是鼓吹了一種「功利」的意識。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好的理由才去飼養小動物的話,我有以下的建議。

關懷倫理是文明社會基礎及良好公民元素

現代社會多着重個人的獨立、自主及權利,在這基礎上發展出來的道德觀念是傾向利己為本的「正義倫理觀」(Ethics of Justice)[2],鼓勵了「功利主義」的意識形態。作為培育孩子成長的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我在這裡要介紹另一套在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受到注意的、有別於偏重「個人道德」的「關懷倫理觀」(Ethics of Care)。

知名倫理學學者諾丁(Noddings, 2002)認為人類的關懷行為可以區分為「關切」與「關心」,前者是指面對面、直接的關懷關係,後者則指非直接,甚至是對遠方或不認識的人的關懷[3]。前者的例子可見於家庭裏或親人間日常的照顧與關懷行為,後者則可見於陌生人對別國受到天災影響者的幫助。

諾丁指出,在家庭的親密關係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有着緊密的互動,照顧者除了要全神貫注被照顧者的需要外,更會嘗試「轉換動機」,即是拋棄己見,進入被照顧者的身心狀態來考慮什麼才是對其福祉有利的照顧行為。相對地,若被關懷者也能切身體會關懷者的動機和處境的話,這就是諾丁所指「圓滿的關切關係」,在這種關係裏,雙方自然地學會了同理心。透過懂得對親人的關切,人們就慢慢學會對陌生人的「關心」行為,從而為一個社會奠定基礎,發展出優良的公民意識。

簡單來說,源於家庭的關懷環境及實踐是培育兒童關懷道德倫理的沃土,但一般小孩在家庭裏往往是被照顧的一個,況且幼兒期的兒童亦較為自我中心,很難有合適的機會讓他們認識他人的需要及身體力行地關懷別人。在家裏飼養小動物便可以製造這樣的機會,讓孩子從小便學會照顧其他生命,盡早發展關懷弱小的利他品德。

飼養動物是兒童發展關懷倫理契機

在我短短數月飼養小狗的經驗裏,我認為孩子可以在以下幾方面透過照顧小動物從而發展利他為本的關懷倫理:

一、日常的照顧

很多家長在考慮是否讓孩子飼養動物時,首要條件是孩子是否有責任心去照顧該小動物;但責任心不是天生的,而是要培養的,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個學習的榜樣。因此;家長要肩負示範的責任,要一邊做、一邊向孩子述說照顧的歷程,這樣孩子不但能明白如何做,更明白為什麼這樣做。

二、留意小動物的生活常規

除了餵食和打理一般清潔衛生外,兒童更需要了解小動物的行為及其所表達的情緒,目的是讓小動物能安詳的過日子。例如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紀錄小動物每天的食量、大小二便及作息的時間和位置,並不要隨意影響他們這些習慣。如果小動物自行改變了這些習慣,我們便要像「偵探」般去了解,盡早發現什麼地方可能出了問題,從而加以改善,讓小動物恢復常規。

三、關注小動物的喜惡

這方面要求兒童能夠留意小動物喜愛與不喜愛的食物和活動,以及在進食喜愛食物和進行喜愛活動時所表達的情緒。例如,當餵飼喜愛的食物時,小動物做出的身體語言(跳躍、擺尾、發出的聲音等);進行喜愛活動時,表現的活躍程度;見到什麼人會歡喜躍動,及見到什麼人會發出兇惡的怒吼等等。學會了閱讀小動物的身體語言,有助兒童深入認識小動物的情緒及表達方式,繼而進一步發展同理心。

四、互相陪伴的重要

不少文章也提及小動物是兒童的玩伴,可陪伴他們一起成長。小孩子的朋友和同學,無論有多少及有多親密,每天都一定要各自回家,而家裏飼養的小動物就一定很忠誠地守候在家陪伴孩子。而且,孩子和小動物所發展的關懷是雙向的,小動物陪伴孩子的同時,孩子更要瞭解到自己可以有多個朋友,但小動物的朋友就往往只有她/他和她/他的家人這一小撮。小動物也會感到孤單,因此孩子們要多陪伴他們,做他們的玩伴,以回報他們的忠誠。

五、適時回應小動物的需要

關懷倫理的基礎是建立同理心及對受照顧者的需要作出回應。在與小動物的關係上,兒童就是照顧者而小動物則是被照顧者,因此兒童要不停學習觀察小動物的需要及對這些需要作出適時的回應。例如,定時定候的餵飼、出外散步或做運動、身體不適時尋求治療、小動物無聊時與他們一起玩耍、甚至輕輕的撫摸他們的身軀等等,均會讓他們的身心有充分的關顧。

總的來說,透過飼養弱小動物,孩子不但會發展同理心,更會學到無償的付出及利他的行為,這些都是關懷倫理的基石,亦可對抗現代社會過度膨脹的個人主義,這也是我在這系列文章的第一篇〈媽媽想你做個好人〉的主張。

言有盡而意無窮

飼養小動物及兒童道德倫理發展等學問均是博大精深的,短短的一篇文章企圖談論這兩大課題實在有點不自量力,希望讀者們,特別是為人父母者,在考慮為孩子作出某個決定時,多從較宏觀和利他的角度出發,擴闊孩子們的視野,鼓勵他們嘗試接觸不同的新事物和實踐利他的行為,讓他們成為愛己及人的人。

也許,睿智是從廣闊視野並在生活點滴中凝聚出來,就讓孩子們在他們自身的經歷中體會關懷的奧祕吧!

[1] 筆著覺得「寵物」一詞把動物當成是玩物,有點不尊重,「動物」或「小動物」一詞則較為中性,沒有什麼褒貶之意。
[2] 吳秀瑾 (2018)。〈關懷倫理學〉,王一奇(編),《華文哲學百科》(2019 版本)。
[3] Noddings, Nel. 2002. Starting at Home: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丁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