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從2020年1月開始,已經兩年多。到2021年12月,以首4波疫情而言,市民的生活雖受到不同程度打擊,但整體社會還算穩定;踏入2022年,正當市民準備慶祝虎年來臨之際,Omicron病毒悄然進入社區,殺個港人措手不及。
高效專業的公務員團隊哪裏去了?
就過去兩個多月發生的事,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近日在《明報》撰文,形容香港好像淪陷了!尤其是港人一向引以為傲的兩大優勢──高效率和專業的公務員團隊,以及水平和表現優秀的公共醫療制度,一下子從雲端墜下來,成為市民詬病的對象。周永新指出,市民詬病的並非公務員和公共醫療體制內的工作人員,而是這兩個為市民稱頌的制度,為什麼一下子變得這樣缺乏效率?
究竟在第5波疫情中,政府出現了什麼問題?有意見認為,混亂所以出現,原因是政府的決策過程一塌糊塗︰政出多門,不見有官員負責統籌,也不見有官員向公眾解釋和交代,總言之政府「散沙一盤」,無論醫護人員如何超負荷地救護病人,政府防疫抗疫工作的表現,只可用「市民怨聲載道」來形容。
安老政策過去的缺失無法迴避
周永新認為,第5波疫情引發的困局,與香港安老政策過去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缺失,實在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試想想:為什麼前4波疫情沒有造成如今一樣令人噁心的現象?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長者群組感染的情况,並沒有在前4波出現。在前4波中,大家聽到的感染群組有跳舞群組、外傭群組、健身室群組、宗教聚會群組等;安老院舍雖間有院友染疫,但數目不大,沒有出現如今的大爆發。
他指出,Omicron病毒感染力強、擴散速度快,如果成年人集體中招,傷害還不太令人擔心;但長者一旦出現感染群組,尤其是住院長者和其他殘疾人士,死亡風險便十分高。
這個風險,早有專家提出警告,因為長者接種疫苗的比率偏低,加上他們多患各種長期病或傷殘,若不幸染上新冠病毒,死亡比率可以是成年人的幾十倍。難怪近日衛生署公布的新冠死亡個案,大都是長者。
安老院環境太擠迫 院友易受感染
感染新冠而死亡的住院長者多,周永新認為,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香港安老院的環境,尤其是私營的安老院實在太擠迫了!所以,只要院內有兩、三名院友染疫,若未能及早檢測,或院內沒有隔離設施,其他院友就很容易受感染,全院出現大爆發避無可避。安老院一旦出現大爆發,遭殃的是公立醫院急症室,突然湧來數以百計的年老新冠確診病人,公立醫院頓時變成戰時醫院,病房內外都是病人。
另外,香港人煙稠密、居住環境狹窄,觀塘等地區,往往一區就住了60、70萬人;一旦爆發疫情,一個有2000名居民的屋邨,可以驗出200、300名確診者。以香港特殊的居住環境而言,新冠病毒傳播與人口密度,絕對有密切關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學術課題。
應善用方艙醫院隔離確診者
那麼,有什麼短期和長期的應對辦法?周永新有以下建議:
第一,最迫切的問題,是讓染疫的長者和殘疾人士得到適當治療和隔離。長者和殘疾人士住宿的院舍,本來就人手緊絀,現在勞福局從內地急聘1000名照顧員來港作為短期應急措施,實在是沒有辦法中之辦法。不過人手短缺還是其次,安老院環境擠迫,才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他認為,病情較穩定的確診者及其他密切接觸者,應集中到兩、三間剛建成的方艙醫院;就算確診長者康復,也應逗留多一段時間,待原本住宿的院舍不再出現感染個案,才把他們送回。這樣,一可減低公立醫院承受的壓力,二可讓確診長者盡快得到治療,三可使安老院舍有空間和人手照顧沒有染疫的院友,及安排他們接種疫苗。
指定診所應變成地區醫療設施
第二,為了應付急增的確診病人,免得他們湧去公立醫院急症室,醫管局破例設立17 間指定診所,讓病徵較輕微者盡快得到治療,也可減輕急症室負荷。周永新指出,香港醫療制度的特色是「重治療、輕預防」,結果,公眾並不知道住所鄰近的基層醫療服務,只知無論病情大小,召喚救護車是得到治療的唯一方法。
安老院情况亦一樣,院友不舒服,負責人的慣常做法也是召喚救護車,香港共有8萬名住院的長者和殘疾人士,今次疫情爆發,院舍是重災區,公立醫院急症室怎會不迫爆?
設立指定診所是權宜之策,但他認為政府應把指定診所變成地區層面的醫療設施,並逐漸改變市民尋求治療的習慣,並非有病就去公立醫院急症室。
第三,政府早前宣布將強制檢測,相關細節有待公布。是香港有約30萬戶獨居或兩老共住的長者;另外,53萬名殘疾人士當中,約11萬人有出外困難。周永新指出,政府必須考慮這些長者和殘疾人士如何可以安心和安全地接受檢測。
其中一個辦法,是利用疫情以來暫停運作的長者和殘疾人士活動中心,中心員工可否就這次強檢,主動聯絡中心會員及他們熟悉的長者和殘疾人士,看看他們是否需要協助?他指出,上世紀90年代初,房屋署曾設立屋邨聯絡主任計劃,可惜計劃於2003年因財赤而終止。房屋署應重新設立計劃,為長者居民建立支援網絡。
周永新指出,第5波疫情揭露了不少現行安老服務的弊端,但也提供了改革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