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新:《施政報告》有否回應市民訴求?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特首《施政報告》講的是長遠規劃,市民可以即時受惠的項目不多,市民不見得對報告感到興奮。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砥礪前行,重新出發」為名,發表她任內第4份《施政報告》。特首用了兩個多小時宣讀,內裏有200多項改善措施,也涉及龐大開支。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周五(4日)在《明報》撰文,認為特首只講長遠規劃,市民可以即時受惠的項目不多,因此市民不見得對報告感到興奮。

特首講長遠規劃  市民憂目前困境

周永新表示,香港當前最嚴峻的問題,是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化和撕裂。特首在《施政報告》釋出一點善意,就是以警司警誡計劃處理認罪、有悔意、非涉嚴重罪行的未成年犯。雖然這行動與市民期望的「和解」仍有差別,但周永新認為復和是雙方面的,現在特首願意踏出第一步,年輕人也應對自己在「反修例風波」中的行為有所反思。

過去一年,市民對防疫抗疫的生活確實感到疲累,打工仔因疫情失去工作或收入。周永新認為特首並沒有對市民的困難表示關心和慰問。或許特首認為,只要疫情過去,香港經濟回復舊貌,所以特首着眼香港如何融入大灣區的發展。周永新認為特首的想法沒有錯,但普羅大眾關心的,並不是長遠的規劃,而是目前的生活,怎樣才能好過一些。

短期房屋解困措施  零碎無實效

周永新認為,解決住屋困難的方案中,相信市民最感興奮的,是為輪候公屋超過3年、未獲首次編配公屋、未領取綜援的基層家庭而設立的「現金津貼試行計劃」。多年來,民間關注組織都有要求政府為輪候公屋的市民提供津貼,但政府多次否決,理由是津貼最終只會落入業主的口袋;政府或者鑑於現在香港經濟陷入困境,租金短期內不見有上升的機會,現金津貼終於出籠。

政府正研究資助住屋有困難的市民租住酒店和賓館,並與非政府組織及約10間酒店和賓館磋商。這項臨時措施,如果目的是要挽救受疫情打擊瀕臨倒閉的酒店和賓館,周永新認為政府要三思:除了租用酒店和賓館的費用外,還得計算審查申請家庭的行政費用,而計劃與公屋輪候家庭現金津貼也有重疊之嫌;計劃唯一優勝之處,是小部分居住環境惡劣的市民可以即時受惠。

通識科修訂 「價值爭奪戰」還將伸展

《施政報告》中,有兩項與年輕人有關,也極具爭議。

第一項是提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目的是鼓勵年輕人到大灣區工作。政府資助香港及大灣區的企業聘請本地大學畢業生,工作地點必須在大灣區,月薪至少1.8萬元,並以創科職位為主。民政事務局也會推出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目的是資助200家青年初創企業落地大灣區。

創新科技是今天經濟發展的火車頭,政府鼓勵年輕人向這方面發展。但周永新憂慮,是大部分今天的年輕人都曾參與去年的「反修例風波」運動,他們思想上對「北上」都有抗拒,也怕在大灣區生活,資訊流通上會受到限制。

第二項是通識科最快到明年新學期開始時將進行大幅度修訂。教育局長楊潤雄透露,通識科將改名,內容大規模的削減,雖然仍是必修必考,但只有及格和不及格兩個等級,有關教科書也必須送檢。周永新表示,通識科的修訂是一場價值觀念的爭奪戰。而且戰事將十分漫長,還會伸展至市民生活多個層面。

官員的說法是通識科出現「異化」,也就是教導學生認識的內容被扭曲,學生學習得到的知識和概念,與本來的原意有出入,甚至出現相反的效果。所以,教育局長必須把失去的陣地重奪過來,改革通識科是協助學生建立在政府眼中認為正確的價值觀念,包括對國家的愛護和對自己國民身分的認同。

特首說通識科從第一天便出現問題,周永新質疑,為什麼2009年成為必修必考的科目,過了11年,現在才決定修訂?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