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常委會通過《港區國安法》,並在香港刊憲實施,西方國家大加反對,香港也有「涉獨」、「涉自決」的政治人物遠走海外。《港區國安法》與過去一年的「反修例風波」有直接關係。曾受政府委託研究退休保障方案的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周五在《明報》撰文,坦言不想看見「反修例風波」就此不明不白的過去,希望事件經過有個清晰的交代,因此建議民間力量建立「反修例風波資料檔案」,化解目前困局,還社會一個真相。
不贊成「黑暴」 亦不甘自由受限
周永新指出,面對目前的局勢,港人其實十分無奈:市民不會贊成、也不會支持「黑衣人」的暴力行為,對他們造成的破壞也十分厭惡,但市民集會和遊行等自由,既是《基本法》所賦予,為什麼要受到諸般限制?「市民也不願看見立法會現時出現的混亂和無能,尤其是議員彼此的對罵和推卸責任,但除了感到痛心,他們還可做什麼」?
他甚至認為,即使到了9月立法會換屆選舉,市民運用手中的選票,也不大可能帶來真正的改變。至於《港區國安法》的立法過程,市民可以參與和表達意見的機會也不多。他相信市民的心願,還是希望在「一國兩制」的框架下,除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還能達至《基本法》承諾的進步和發展。
冀收集詳盡確實資料 助還原真相
因此,周永新指出,民間有很強烈的聲音要求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民間力量便應先建立「反修例風波資料檔案」。他認為,反修例風波複雜和曠日持久,任何調查若要取信於民,首先就必須掌握事件經過的確實資料,才能作出有力的判斷。因此,現階段最應該做的,是趁反修例風波仍在大眾記憶之中,盡快建立反修例風波的資料檔案。
周永新指出,反修例風波從去年開始,至今尚未平息,其間的衝突此起彼伏,「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不但抗議集會無日無之,後來更演變成為幾場大型的暴力對抗」。傳媒報道鋪天蓋地,儘管均自稱立場客觀持平,但記者報道卻有自己的取態。就算當時警方在記者會上的交代,都很難說是事實的全部,所以他才建議成立「反修例風波資料檔案」,「目的就是要把各方從不同角度的描述和報道,按時序有條不紊的蒐集起來,並且加上當時不同人士的分析和參與者的訪問」;這樣,反修例風波就可以有一個詳實的紀錄。
建議「眾籌」解決經費問題
他承認,以民間的力量來建立這樣的資料檔案,必須首先解決兩個問題:一、經費從何而來?二、工作由誰來負責?「如此規模龐大的資料檔案,整理的工作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所需費用約500萬至800萬元。如何籌募這筆錢」?他認為「眾籌似乎是最合適的方法」。他又建議「認同這意念」的市民,把政府派發的1萬元全部或部分捐出,經費便可有着落。至於工作由誰來負責?他認為,「最理想是找沒有前設立場的學術機構」,「香港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亞太研究所都可勝任,或由兩所研究組織合作也可以」。受託研究單位即可招聘研究員,並以一年為期,完成「反修例風波資料檔案」。
周永新認為,這些資料檔案的作用有三:
一、關於反修例風波期間發生的事,例如7‧21的元朗白衣人事件、8‧31的太子站事件,到現在仍是眾說紛紜,雖然監警會的報告有自己的結論,但單靠警方提供的資料,可信性不高。而「反修例風波資料檔案」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包括不同立場和角度的報道,如此,「當日發生的事,以後若然要探求真相,便有完整的資料作根據,不用重新整理」。
二、離開反修例風波的日子愈久,市民對事件的記憶會變得模糊,當日的感受也會隨環境的轉變被稀釋,結果印象中的反修例風波,可能離開原來的事實愈來愈遠。因此,「趁反修例風波仍是歷歷在目,若能在此時記錄下來,要還原真相並非不可能,否則時間一過,到時要做工夫,已追悔莫及」。
三、反修例風波至今餘波未了,抗議活動不時在各區出現,不少市民或許認為「公義」並未得到彰顯。建議中的「反修例風波資料檔案」,「是希望在未有獨立調查委員會之前,能以民間的力量,還自己一個公道,不讓回歸以來影響最深遠的社會事件,永遠成為市民心中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