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全球各類城市的最新排名總會登上新聞頭條,而我們的政治人物總會定位香港為中國與世界的橋樑,香港教育大學香港研究講座教授呂大樂在《明報》撰文表示,作為一個全球城市,無可避免要攀上更高的世界地位,吸引投資、創造高增值工種及提供一流商業及專業服務等。
但他指出,這種「全球城市論述」只有講求主流的創造財富手段,如創科創業,不甘安分地做個中游分子,與一般「平凡年輕人」距離甚遠,「沒有怎樣認真考慮中游分子、普通人的福祉」。
創科創業 無考慮普通人福祉
呂大樂教授提到,主流的創造財富手段莫過於創科、創業和創意,受惠於這些發展策略的人不多,而有本事投身其中、獲得好處者,也需要具備一定條件。「在青年學生之中,理科、數學欠佳,又不善於創作、文化、藝術的,或者才是大多數。而他們有條件創業嗎?」他認為,年輕人創業值得鼓勵,但無法作為回應甚至解決年輕人就業問題的手段。
當然,作為「全球城市領袖」,無需要為每個人、每個細節提供答案,只要看宏觀問題、為發展找方向。創科創業可以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在一環扣另一環的經濟活動中,總會因為主要動力有帶頭作用,其他人便會得益」。這是一個假設──「滴漏效應」。但他反駁,30多年的全球化、新自由主義經濟歷史告訴我們,「贏家通殺」才是常有的場面。
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他質疑,「現在還有幾多人會相信,少數人先富起來便等於自己離好日子不遠?還有幾多人願意容忍、等待?」因此,他認為,全球城市論述只照顧少數人,沒有怎樣認真考慮中游分子、普通人的福祉,他們的角色、希望不能只依賴「滴漏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