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富源醫生:科技已進步 人工骹或可用數十年

理論上,搪瓷製的人工骹用上30﹑40年是沒有問題的。
 
編按:換骹是「超大型第一類」手術,聽來有點令人戰慄,但是否真的這麼可怕呢?今次再請來吳富源醫生講解。
 
吳富源醫生原是瑪麗醫院的副顧問醫生及榮譽臨床助理教授,擁有有超過十年的骨科專科經驗。自2008年起,他負責管理瑪麗醫院的關節置換服務,並於2011至2014期間擔任香港骨科醫學會的委員及名譽秘書長。吳醫生於2016年2月加入楷和醫療集團,作爲集團的創始骨科醫生。其專科業務重點為關節炎的非手術治療、手術治療及術後維護;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及肘關節的關節置換手術;其他一般骨科詢、治療或手術,包括兒童及成人骨折及關節鏡。
 
 
整理:廖詠珊
 

 

訪者:記得上一次,吳醫生跟我們分享有關大腿骹的醫學知識,今時今日,這個部位會有新的治療方法或物料來醫治嗎?
 
醫生:其實我們講到髖關節的置換手術(又稱換骹手術),在近十年來有幾方面的進展。以往,病人聽到要做手術就會很害怕,因為換骹手術每隔十年就要再做一次,但今時已勝於往日了。以前的人工骹有機會出現鬆脫或磨蝕的問題,需要做手術更換,而過去的10至15年,我們所用的物料已經改善不少,而且十分耐用,因此現今更換人工骹,已不再是因為磨蝕。第二個問題是人工骹會鬆脫,原因是以前的人工骹是以骨水泥而製,而骨水泥的骹特別容易在骨臼的部位鬆脫,所以很多病人在10至15年後要再做一次手術。然而,在過去10至15年間,我們大部分都使用「生活骹」或「生物骹」,即是骨頭能生長在合金裏面的骹,這個新科技能幫到大部分病人,讓他們不用每10至15年再接受手術。我們估計,這些新的人工骹可以在病人身體內30﹑40年也沒有問題。
 
訪者:其實這個換骹手術是一個大手術嗎?實際上要換掉的又是哪部分?
 
醫生:要換掉的部分是骨頭上窩狀的部分,通常是在骨臼上一個杯碗狀的部分,碗狀空間裏白色的部分可以是醫學製的塑膠,亦可以是搪瓷的物料,而搪瓷配搪瓷的人工骹是最耐得起磨蝕的。理論上,搪瓷製的人工骹用上30﹑40年是沒有問題的,但用在病人身上是否也一樣呢?老實說,暫時醫學界尚未有資料,因為現在用的第四代人工骹(搪瓷配搪瓷)只在市場上應用了大概十多年,因此我們沒有40年的資料,但我們能夠由病人覆診和檢查知道他們所用的人工骹完全沒有磨蝕的跡象,故可推測這些人工骹應可用上超過15年,而搪瓷對搪瓷的人工骹就特別能幫到相對年輕的病人。而特別金屬或塑膠製的人工骹我們也還會應用,因為搪瓷雖然是十分堅硬的物料,但也有一個小缺點,就是它容易碎,這個就視乎醫生的技巧了,如果安裝恰當,搪瓷人工骹碎裂的機會就很低,但如果病人年紀較大,不想冒這個風險,就會用合金配塑膠的人工骹。塑膠是最容易被磨蝕的物料,雖然十多年間的塑膠質素已經得到改善,耐損的程度大大提高,但仍會有磨損出現。
 
訪者:科技日新月異,但似乎不代表新的就一定是最好。
 
醫生:沒錯,最重要是看病人是否適合,如果遇到一位近60歲的病人,用合金配醫學製的塑膠已經很足夠,因為在實驗過程裏,已證明該物料可以用達十多二十年的時間。然而,如果有病人只是30多歲,就要視乎他想不想再多做一次手術,因為如果用傳統的塑膠物料配合金,就肯定要再做第二次手術,即使是用新型的塑膠,仍有潛在機會要再度施手術,而用搪瓷配搪瓷,再做手術的機會便會大大減低,因此我常常打趣跟病人說要猜猜自己有多少歲壽命。
 
訪者:有人30多歲便要換骹嗎?
 
醫生:也非沒有,上次提到骨枯這個病,其實骨枯出現年輕化,以前的病人平均年齡是40﹑50歲,但現在我曾見過20多歲的病人,可能因為文化的改變,導致骨枯症數目的上升。另外就是炎症的疾病,例如類風濕關節炎﹑牛皮癬關節炎,或者強直性脊椎炎都有機會令髖關節受影響,導致需要換骹,我處理過的個案當中,最年輕只有18歲,他的關節完全僵化,根本不能活動,如果不能令關節再次活動起來,他連正常的社交生活也維持不到。

 

換骹的具體操作

 
訪者:其實更換髖關節的具體情況怎樣?
 
醫生:髖關節置換手術在醫管局的分類是「超大型第一類」,其實這個名稱是代表手術的複雜度,但這個手術在世界上已出現逾半個世紀。這是不是一個複雜且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手術呢?沒錯,它是一個大型的手術,需要進行手術的病人,他的身體狀況不能太壞,而這個手術是一個非緊急的手術,所以手術前會給病人作一個詳細的身體檢查,確保病人是健康的。
 
訪者:例如什麼情況會令病人不適合做這個手術?
 
醫生:如果身體有嚴重的疾病,例如半年內曾有突發性的心臟病或曾中風,通常我們都不建議在短時間內做這個手術,但除此以外,常見的血壓﹑糖尿病﹑膽固醇之類的都市病是沒有問題的。最主要會先替病人做心電圖﹑照肺這些基本的檢查,如有特別需要才會諮詢心臟科或腦科的醫生等,看看是否需要把手術延遲。
 
訪者:接下來還需要做其他檢查嗎?真正做手術的情形又是怎樣?
 
醫生:通常下肢的手術需要進行麻醉,所以需約見麻醉師,交由麻醉科醫生決定全身麻醉還是半身麻醉比較適合,兩種麻醉方法對骨科醫生做手術都沒有影響。做手術的方法包括「入路」,即以哪種方法走到骹裏面,我們可以用前面﹑側面,或後內側,不同醫生會有不同的取向,這些方法也各有優劣,目前而言沒有一種絕對優勝的方法。然而,現在手術的傷口已經比以往進步,以前的手術傷口比我的手掌還要長一半,但現在可以短於一隻手掌的長度,故漸漸接近是微創手術,但仍然不是能開幾個小洞就能完成的手術,因為人工骹的體積其實是挺大的(訪者:眼前的人工骹模型也有一顆魚蛋的大小),傷口的長闊度都不可能小於人工骹的體積。
 
訪者:衡量手術風險的時候,病人要考慮和注意什麼?

 

手術後不必臥床多日

 
醫生:通常病人要決定自己有的痛症是不是嚴重到會阻礙生活,如果是這樣的話,而醫生又認為除手術以外,別無他法,就需要做手術。當然,病人也會忐忑不安,不肯定要不要做手術,但按現在的案例來看,對比起以前要留院一個半月,現在大概五至十日便可出院,曾經有位較年輕的病人,他手術後三日便可自行出院。通常手術第一日不可下床走動,但如果病人是早上第一位動手術的話,下午便可下床。現在的康復過程與以前截然不同,以前手術後需臥床兩﹑三天,但其實根本沒必要,更可能令肌肉變弱,康復會變得更困難,故我們現在講求早期的復康治療,不會拖延兩﹑三天才開始,而手術前後都會有特別的止痛藥,幫助病人減少不適,而病人的康復速度比以前快了很多。手術後第二天,大部分病人已經可以走動,大部分人出院的時間需要五至七天,但較年輕或肌肉發達的病人,活動能力很快便可復原,有些病人甚至兩個星期左右已可恢復文職的工作。
 
訪者:病人換骹後仍可如以前一樣活動自如嗎?康復時間又需要多久?
 
醫生:關節手術後,一般而言都不建議做碰撞性的運動,例如足球﹑籃球之類,但如果只是獨個兒投籃射球,則無不可,而滑雪也是有可能的,但我們會叮囑病人小心,畢竟人工骹有壽命,而且會擔心脫骹的問題,所以有些動作在手術後初期是需要避忌的,例如不要交叉雙腳,因為萬一真的脫骹會產生嚴重的痛楚,而治理過程亦會很痛苦。
 
訪問原於新城財經台《我的事務所》播出。
 

 

註一、楷和醫療集團致力提供頂尖醫療服務和醫療管理,視人與人性化為服務宗旨,堅守「爲世作楷,政清人和」理念。集團專科醫生會講解各種都市病症,介紹最新預防措施、治療方法、醫療技術。楷和的醫療網絡匯集醫學界内各專科位醫生,均是備受尊重的知名專科醫生。
 
註二、本文僅屬基本的健康信息,並非用於診斷目的,也無法為任何特定的個人提供診斷。請勿將這些信息視作專業醫學意見、診斷、治療或護理。如果你對自身醫療健康狀況、治療、護理或診斷存在任何特定的醫學問題,應當諮詢專業的醫護專業人士。
 
(封面圖片:Newshive.eu;受訪者圖片:受訪者提供)
 

 

石致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