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贏得777張選票成為香港第五屆特首,也是第一位女特首。選票贏了,但輸了民望,不少港人擔心她首向北京望,民望反而次要。她「好打得」的有為形象受北京寵愛,但在政治撕裂之下,她被視為剛愎自用,吃力不一定討好;因而她先順從民生所需,從下而上,體察民情,上善若水,以柔制力,先得民心更重要——與其着力為香港打得好,還不如溫柔奪得港人心。
香港與港人:香港好,港人必定好?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全球航空及航運樞紐、連續23年獲美國傳統基金會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享有東方之珠、購物天堂的美譽。這裏高樓林立,夜色燦爛,一片經濟繁榮和穩定的景象。可惜的是,港人埋怨住的是蝸居,年輕人抱怨沒法向上流,中年人擔心就業不穩,老年人抑鬱嚴重、貧病交加。港人加班纍纍,薪酬加幅追不上樓價升幅,即使積穀防饑也成疑,甚或亞健康也保不住。香港這個大都會一片美好,港人對前途的感受不一定光明,寄望新一屆政府不要只追求GDP經濟增長,更重要是港人的幸福感。
選票與民望:「好打得」變「好窩心」
據選舉多項民調顯示,林鄭月娥民望不及曾俊華。林鄭取得選委777票,得票率約66%,泛民指她認受性低,如果沒有中央眷顧,便很難取得人大、政協、工聯會、民建聯及制建派的全面支持。如何提升民望,賺得民心?是林鄭迫切的難題。面對政治撕裂,不如向跨越政治光譜的民生議題着手,關愛人們居住、工作、健康與生活,從大處着力,不忘細節,點點滴滴,多落區、多聆聽,希望扭轉公眾對她的觀感。由「好打得」的女強人,予人「好窩心」的印象,才最重要。林鄭雖然臉帶笑容,但仍欠自然流露的幽默與情懷,親和力仍有待增進。她也應該為港人困境下藥方:
一、面對蝸居:港人住得細,人均居住面積170平方呎,全球罕有;港人也住得貴,連續 7年成為全球最難負擔樓價的城市,約18年不吃不喝才可置業。自行擁有物業已成為許多港人的夢想,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實施 「補貼置業計劃」,容許先租後買,讓更多港人可以自置居所,實現安居樂業的願望。再說,房屋供應欠缺乃源於土地不足,林鄭已表示會透過填海等多途徑,解決有關房屋及土地短缺的問題,紓緩這等民生重中之重的困擾。
二、老齡化人口:現時香港16%人口超過65歲,老齡化已愈趨嚴重。香港應建立一個盛齡社會,關愛長者,令老幼互愛。其實,政府早前為長者提供大腸癌篩查,此乃德政,如能擴大至資助中年人驗身,使其及早能防,這都能讓市民眾感受官員的愛護,值得多做。
三、貧富懸殊:香港經濟繁榮,但貧富差距是全球居首位。香港有342萬名打工仔,月薪不足1.5萬元(入息中位數為1.55萬元)佔勞動人口逾44%。商業集團被指榨取員工的血汗,賺錢賺到盡。面對市場為經濟主導的社會,追求盈利是企業面向股東的天職,可是企業也可尋求與社企及NGO(非政府組織)合作,有如大樹般為蜜蜂提供依傍,產生共享經濟效果,亦即商社共贏。由此,也可化解民怨,政府不妨多加鼓勵,促進商社合作。
四、不滿內地競爭:香港主權回歸北京快將20年,不少港人對內地仍認知不足,只認為內地人在港買貴地、搶貴樓、佔據學位,但忘記內地充滿經濟動力,港人也可從中分一杯羹。也有一些港人深明北上發展重要,但是單靠個人力量在內地摸索,所費周章不少。新特首應該促請各局級官員,從不同部門發掘與中國合作的機會,供港人無論在投資、念書、就業、創業、居留、退休……均可得以便利。中港合作是一個雙贏途徑,事實上不少港人北上投資、買樓、念書等也收穫甚豐。港人北上如何獲益,港府各級部門有責任幫其一把,讓港人一展抱負,事半功倍。
五、經濟產業單薄:港股多年來窄幅徘徊,樓價已屆巔峰。港人炒股、炒樓賺大錢的風氣則不宜鼓吹。香港經濟產業單薄早為人詬病,發展多元經濟刻不容緩。本港須增撥資源提倡創科,鼓勵發展科研商品成果化,並發展藝術創新產業。面對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積極發展金融科技理所當然。至於人口老化,也可就銀髮產業及健康科技多加開拓。
總之,香港仍有許多發展空間,而施政的關鍵不應只是追求經濟效益,還應涉及個人幸福、社交關係、工作、居住、個人財政、教育、政府管治質素及自然環境等多方面指標。
不少調查顯示,港人的快樂指數在亞洲區偏低,說明經濟繁榮不代表人們感受快樂。林鄭贏得選票,選舉過後,必須贏得民望,施政才會暢順。香港第一位女特首以「好打得」上位,我們更期望她實踐「打動人心」的良方。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